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曹谷溪“栽枣树不如砍枣树”
第9版:星期天夜光杯 2021-10-10

曹谷溪“栽枣树不如砍枣树”

路遥与曹谷溪

1982年春,李若冰(中)、路遥(左)、曹谷溪在陕西省作协

◆王晋军

曹谷溪,一位在文学领域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作家路遥的引路人。

今年“七一”,年逾八旬的曹谷溪收到一枚珍贵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国庆节前夕,在谷溪书馆,他再次谈到了自己的“老枣树理论”:“陕北有一句农谚,‘栽枣树不如砍枣树’,砍倒一棵老枣树,在倒下的地方就会茂盛地生长出一大片嫩枣林。”

谷溪书馆位于延安市虎头园小区内。远远望去,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匾额黑底黄字,醒目传神。书馆里,曹谷溪身边总是簇拥着众多爱好文学的青年。在文学花苑里,他就是一位辛勤的老园丁,只要发现有一棵破土而出的文学新苗,总会细心呵护,精心培育,待以成长,喜于收获。

1

路遥文学道路的引路人

1941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农村,曾任延川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山花》和《延安文学》主编、路遥文学院院长,曹谷溪与路遥的人生轨迹何其相似:同出生在清涧,成长在延川,落脚在延安,都始终眷恋思索着陕北这片黄土地,都挚爱文学事业。穷苦的路遥能够写出《人生》《平凡的世界》,遇到曹谷溪是一个很大“助力”。

曹谷溪自幼热爱文学、美术并自学雕塑,在延川中学就读时为图书馆捧出处女作高尔基雕像。为读到更多中外名著,他寒暑假都不回家,打苦工干累活,每天挣5毛钱补贴花销。闲暇之时,便去校图书馆整理图书、博览群书,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他放弃高考,来到延川县贺家湾公社当了一名炊事员,后来有人戏称他是“延川县文化水平最高烹饪技术最低的炊事员”!他一边端锅提勺,一边坚持写作,到1965年,因成果斐然,被推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曹谷溪声名鹊起。

曹谷溪回忆,真正结交比自己小8岁的路遥,把他俩拧在一起的“黏合剂”就是文学。曹谷溪当时是延安地区文艺圈的“领头羊”,路遥曾明确表示拜他为师学写作。曹谷溪每次“沉”下去时都尽量带上路遥,让他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教他如何采访,怎样摄影,这使得路遥文学创作渐入“快车道”。1970年,路遥在仕途情感上双受挫,曹谷溪第一次看到路遥失声痛哭,路遥还一身白衣,腰系麻绳,问他给谁戴孝?他说给自己……路遥几近崩溃,曹谷溪悉心开导:“一个男人不可能不受伤。受伤之后不是哭泣,而是要舔干伤口上的血迹,然后立到人们面前,依旧还是一条汉子!”曹谷溪试着修复路遥的感情,请在同一报道组的北京女知青林达来劝解,谁料想无心插柳柳成荫,倒成就他俩的一段恋情,虽然路遥与林达的婚姻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曹谷溪在各方面的鼎力帮助使路遥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在县文化馆油印小报《革命文化》上,曹谷溪力荐路遥写的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明明感冒发高烧,干活还往人前跑。书记劝,队长说,谁说他就和谁吵。学大寨就要拼命干,我老汉走着就想跑!”选发时,曹谷溪泛起惊喜,从小诗里看到了路遥的写作灵气。他寻思,文学能产生光亮和力量,应该全力把路遥拉到写作的路上耕耘开拓,兴许日后就会造就出一个文坛名人呢,当然,那时曹谷溪也没想到路遥日后真成了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

艰辛写作终于累倒路遥,他英年早逝!曹谷溪悲痛万分!路遥留下遗嘱,要求把他埋在延安黄土山上,与生他养他的陕北高原融为一体。曹谷溪为此奔走三年,最后让路遥安息在延安大学背后的一架山梁上,墓地的山坡翠柏环绕,白杨高耸,曹谷溪还特别托人从陕南运来两棵白皮松栽植在墓的两旁。此树是路遥生前所爱,曹谷溪不仅让他回到了他所无限爱恋的故土,还满足了他对白皮松的脉脉情思……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路遥人生格言,也是路遥精神最简练的概括。路遥对年轻人的善意,对贫穷苦难诗意的描写,对向上向善由衷的赞美,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曹谷溪感叹:社会越发展,越文明,路遥作品及他的人生价值就越显弥足珍贵。

2

与“爱尔兰姑娘”的一段友谊

“克阿教授是延安大学建校50多年来的第一位美籍教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的好友,我的偶像。”回忆起与克阿教授互动的往事,曹谷溪充满深情与思念。

布里几德·克阿女士(Brigid Keogh),190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西方史硕士、东方史博士、英美文学博士、延安大学终身教授。她先后在非洲、亚洲创办过七所学校,执教50多年。1986年,77岁高龄的克阿教授应聘到延安大学外语系任教。在延安大学任教期间,她还筹资22万美元修建外语教学楼。延安大学是她从事教育生涯的最后一站,整整十年,她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壮大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一个偶然机会,一家电视台与延大合作要拍摄一部关于克阿教授事迹的专题电视片,邀曹谷溪撰稿。于是,曹谷溪便与邓世宏一起在延大外语系副教授郝瑜等人的陪同下采访克阿教授,每星期交谈一次,每次谈两个到两个半小时。为达到较好采访效果,每次结束时就商定下次采访内容。对克阿教授的采访先后大约有半年多时间。

那次,曹谷溪对克阿教授说:“我与邓先生撰写的关于您的纪实文学,我决定在我主持的《延安文学》上发表,发表的时候我想配发几张照片,请您选择您最喜欢的照片给我”。“由您来决定吧。我相信您所喜欢的,也一定是我所喜欢的。”曹谷溪与她开了一个玩笑:“克阿教授,我非常喜欢那位经常与特温斯(她的一位年龄最小的哥哥)一起游泳、划船的那位爱尔兰姑娘的照片!”

“您总是像外交官似的,一本正经地说一些让人愉快的话。”克阿教授接着说:“您的话使我想起一首爱尔兰民歌:“有谁迷上一个爱尔兰姑娘,她就会占据你的整个世界;若干年之后,不管她变得何等苍老,在你的心中,她永远年轻!”曹谷溪对她说:“我对这位爱尔兰姑娘正是怀有这样的情感,只是非常抱歉,她的年龄比我的母亲还大。”曹谷溪的话把这位83岁的克阿教授逗得更乐了。她拍着我的肩膀说:“我可以做你的奶奶了!我可以做你的奶奶了!”

克阿教授来延大任教时已经77岁高龄,在学生秦爱红和保姆董社梅眼里,她是一个干练、博学的长者,一位敬业、严谨的老师;在同事康建晓眼里,她则是一位有着国际主义奉献精神的女教育家,一位执着、倔强的老太太;而在延安老作家曹谷溪眼里,她是一片秋天里透红的枫叶,一位“美丽的爱尔兰姑娘”。“当时只有49岁的我体瘦若柴、背驼如弓,克阿教授还站在中国讲台上抡着自己的臂膀:‘我强壮,我奉献!’一个外国人,把中国的事业当成她自己的事业,不辞辛劳为延大与山区教育发展而奔波呼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和父老乡亲去奋斗、去奉献呢?”

2007年6月克阿教授病逝后,她的家人遵其生前遗嘱,将其骨灰安葬在延安,曹谷溪撰写了她的墓志铭。

3

陕北文化的耕耘人

1972年9月,曹谷溪主持创办《山花》文艺小报,16开4版,铅字印刷,带动了全县的文艺创作热,先后涌现出路遥、史铁生、陶正、海波、远村、厚夫等一大批作家诗人,延川一时被誉为“诗歌大县”,形成全国瞩目的“延川山花文艺现象”。“创刊号上发表了我的散文《桃》和路遥的诗《王老汉一辈子爱唱歌》。那时没有固定编辑,没有办刊地点,就到我的办公室办,自己当编辑。”曹谷溪自说自答:几十年来《山花》为什么经久不衰?由它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它的生命力,“红军儿子延安娃,烽火中出生,红旗下长大。毛主席给我三件宝,枪杆笔杆锄一把,扛锄我会种庄稼,挥笔满山开诗花……工农兵定弦我唱歌,工农兵爱啥我唱啥!”《山花》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无愧于时代,路遥像海绵一样在生活的海洋里汲水,不少好作品都发表在《山花》上,令读者记忆深刻。

路遥曾在1980年致曹谷溪的一封书信中提醒:“静下来专心搞点创作!”而曹谷溪更乐于做当“人梯”的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路遥小说选》让包销3000册书时,路遥第一个想到曹谷溪,让这位“社会活动家”在延安落实订户,曹谷溪二话没说就答应此事。而真实情景是,为成全路遥,曹谷溪把这3000册书“包销”到自己家了。路遥知道此事后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曹谷溪真是个好人,他对朋友弟兄再不能更好了!”

曹谷溪属蛇,他总是吐着“火信子”,激情澎湃,燃烧并快乐着。2013年,他自费开办学习型谷溪书馆,对社会免费开放。曹谷溪还为梁家河知青旧居、陕西省档案馆捐出自己收藏的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推广沼气等事迹材料及图片。曹谷溪先后主持编纂了《绥德文库》《志丹书库》《延川文典》《宝塔文典》《西北作家文丛》共78卷、104册,为世人研究陕北文化提供了一座丰富宝库。这是一个多么浩繁的工程,这又耗费了他多少心血?

曹谷溪在《高原儿子》里写道:“我是高原的儿子/出生在这无定河畔一个小小的山庄。/呵,我老了/也许明天要告别这个世界/我不希望/但绝不悲伤/请把我埋葬在养育我的万山丛中吧/活着,要做您忠诚的儿子/死了,也要肥一片您贫瘠的土壤……”多少年来曹谷溪坚持初衷,其间也有调动到省会西安的机会,他都谢绝了。他的根在这里,与这块土地有一种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缘,如果离开,创作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