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昨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例 消费理性了吗? 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北京 暂停跨省旅游,非必要不出京 连夜报名“请战”,微信群爆满!
第3版:要闻 2021-10-24

消费理性了吗?

马丹

“双十一”近了,购物车满了,电商平台的促销战越来越早了,从原先的促销1天到连卖3天,再到从11月1日就开始预售,直到这两年10月15日到20日前后就开始蠢蠢欲动。除了少数理性派,大多数人都在一轮轮攻势下疯狂地“买买买”。尽管很多人是冲着“精打细算”的促销去购物,但无形中多出来的消费是否物有所值?

“双十一”的诞生,有其合理之处。网购在我国的流行,与中国网络、电商平台、网络支付走在世界前列有关,再加上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让“双十一”在中国水到渠成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但一番喧嚣过后,细心的人们往往会发现,“买的不如卖的精”。不是商品其实卖得比平日还贵,就是销售时搭售了许多看似实惠实则鸡肋的无用之货。除了促销规则复杂、价格优惠猫腻等“老大难”问题,随着网络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商家“砍单”、定金陷阱等新问题也不断出现。

这几年,呼吁理性消费的声音越来越多。各地的市场监管局、消保委等都会在购物狂欢来临前发出倡议:别让“双十一”冲昏了头脑。一方面,监管部门都需要提前介入,将“双十一”的市场活动纳入政府监管之下,堵住不规范交易行为之路,让市场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虽说“我的钱包我做主”,但理性与科学消费不可缺。面对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做到“要买不要悔”确实不容易,这就得消费者自己时刻提醒保持冷静。

理性消费,首先得去除盲目攀比和跟风,切莫满足了一时冲动的“购物欲”,却得到“钱袋空空”的代价,得不偿失。其次,要货比三家,不可听信商家的一面之词,选择有健全保障体系的电商平台观看直播,同时选择在信誉度良好、知名度高的平台下单。第三,更要量力而行、按需购买,尤其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量入为出,冲动之下的“剁手”,很容易购置大量不需要的东西,反而让家里堆满闲置物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