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的舞蹈工作坊
这不是段妮第一次在美术馆跳舞,但却是近年来距离观众最近的一次。舞至酣时,她和公众相隔仅半米。开放式的表演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观演体验,对观演双方也带来全新挑战。于段妮而言:“沉浸于舞蹈时,周边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干扰我。”于观众,段妮希望:“他们能做有准备的观赏,刷手机或是拍照前想一想,究竟是来干什么的,想要获得怎样的体验。”
作为首届“跃动她影在西岸”当代舞蹈节的重头戏,马蒂尔·莫尼耶、段妮和史晶歆在西岸美术馆带来连续三日的表演及工作坊。颇具意味的是,段妮表演的其中一部舞蹈作品就叫《公众》。《公众》是法国编舞家马蒂尔·莫尼耶创作于2004年的作品,这一次,段妮携手莫尼耶重新演绎这段舞蹈。
《公众》的最初灵感便是汲取自公共和私密场所的舞蹈体验,如音乐会、派对、夜总会以及一个人的房间里。在略带摇滚风的乐曲中,始终伴随着一段沙哑、感性的女声。两段独舞建立起一种使人愉悦的舞蹈状态:观看的愉悦,被看的愉悦——也同时建立起一种有关内在的感受,以及由律动与音乐所带来的恍惚状态。
在美术馆里遇见一场现代舞,公众的感受各不相同。“我原本以为观演方式会更加自由,想象中既然是在美术馆里,自然有展品或是装置艺术围绕,动态的舞蹈艺术现场和静态的展品相交融。”事实上,表演是在多功能厅,是相对独立的类似小剧场的空间,这让陈佳带来的小型莱卡相机没有用武之地,但“能心无旁骛地看一场舞蹈,让人打开了新世界”。
“没有比在美术馆里体验一场舞蹈工作坊更减压的事。”难得抢到了工作坊的名额,为能投入地舞一次,方蕊娜特地穿了一条瑜伽裤,并在厚外套里穿了质地亲肤的宽松T恤。拥有一份爱好对忙碌的上班族而言还挺奢侈,她说:“跳舞是再忙也要坚持的事,既能运动身体,也能让我感觉自己不仅是活着,而且在生活。”
随着现代舞、交响乐频繁破圈,各门类的艺术或是艺术场馆也有了更多交集和互融的尝试。在91岁的上海音乐厅的艺术墙上,能看到细数城市变迁的3D光影秀;在无界美术馆的转角处,能听到熟悉又温暖的四重奏;在上海大大小小的艺术空间,艺术的触角正不断延伸,它们连接着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在城市的烟火气中平添艺术的芬芳。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