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极端天气气候为何难以预测 “拉尼娜”来了,今年冬天会更冷吗? 2021 全球天气怎么了?
第6版:要闻 2021-10-25
沙漠的洪灾,热带的雪;最长的夏天,破纪录的暴雨

2021 全球天气怎么了?

5月7日入夏,10月16日入秋。2021年,上海的夏天持续了162天。这是10月5日市民在金山城市沙滩度夏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本报记者 马丹

百年难遇的大暴雨,干旱的沙漠里发生洪灾,热带地区的天空飘起雪花,北美还出现了千年不遇的高温……今年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触角”伸向了全球多个地区,破纪录的暴雨、干旱等都在世界各地频频“造访”。在我国,自2021年冬春交接开始,沙尘暴、龙卷风、大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接连发生。上海刚结束的“史上最长夏天”,也为2021年的“极端”增加了一个注脚。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极端冷暖事件频发、干旱暴雨常见,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大背景下,要适应气候变化,人们需要进一步提高预防极端事件的能力,应急也许也会“常态化”。

1

今年的天气是否有点“怪”?

尽管上海刚刚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但我国不少地区今年秋天来得并不晚。只不过,很多人肯定都感受到了,今年夏秋交替的季节,天气有些不寻常。原本印象里都是南方多雨、北方干旱,今年仿佛地图拿“反”了,尤其是9月以来“北多雨、南高温”的天气状态令人印象深刻。

而天气有点“怪”也并非空口之谈,有权威数据做佐证。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一方面,北方的雨“一直下”,多地秋汛之“凶猛”出人意料,9月以来,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为历史同期最多。受连续降雨影响,黄河居然接连形成了2021年第1至3号洪水。另一方面,南方高温持续不退,进入10月仍频频出现30℃以上的炎热天气,江南中南部、华南中北部高温日超过20天,十余省份气温创下历史新高。

从今年夏天河南等地出现极端降水,到秋季以来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究竟是受到怎样不同系统的“牵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解释,与夏季河南极端强降水因处于主汛期中,受副高、台风、地形等共同作用有所不同,秋季以来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主要受到的是持续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冷空气活动的共同作用,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为北方秋汛持续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相应地,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南方大部分地区就只能“热气腾腾”了。

不仅如此,全球也出现了各种极端天气。年初美国得州暴雪百年一遇,气温骤降20℃,导致覆盖14州的电网故障,440万人断电并造成多人死亡;罕见高温天气蔓延希腊,各地发生数百起火灾,其中伯罗奔尼撒半岛大火燃烧三天三夜,奥林匹亚考古遗址受到威胁;最近澳大利亚出现特大冰雹天气,昆士兰州亚尔博鲁最大一颗冰雹直径达16厘米,刷新了全国最大冰雹纪录,新南威尔士州的街道被冰雹覆盖,犹如下了一场大雪。

2

未来极端天气会不会频发?

极端天气的发生看似偶发,背后大多有复杂的天气因素,彼此间也有着类似蝴蝶效应般的关联。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开关”是否已被打开?气候专家认为,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就在不久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全球变暖正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过去“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常见。与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报告对当今气候变化的认识可追溯到更早,CO浓度变化从高于80万年前水平追溯到高于200万年前水平,地表平均温度从1400年以来的最暖30年追溯到2000年以来的最暖50年。不仅如此,今年的报告里首次单独设立了“气候变化中的极端天气事件”一章,并首度对复合型事件进行分析,指出人类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而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降水事件等将越来越频繁。

周兵说,任何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是许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人类活动和大自然造化可能正是共同启动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关”的遥控手——一方面,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是在一个大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受到包括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让每年的气候背景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人类活动已对气候系统产生明显影响,整个气候背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个“开关”打开后,有时出现的是单一的、局地的极端天气,有时则是一连串、有传播效应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今年7月,欧洲部分地区洪水肆虐;加拿大、美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本遭遇史上最早超强梅雨;中国华北、黄淮地区极端暴雨频发……这些都是集中发生在北纬40度地区的极端事件。

3

我们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正在影响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也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的气候专家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虽然不能将每一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归咎为气候变暖,推导出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每一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向人类敲响警钟。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尽早部署防灾减灾工作,迫在眉睫。应对举措包括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完善气候系统综合站网建设,提高对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等。

刚刚在昆明闭幕的2020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巢清尘提到,应将气候风险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同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推进碳中和目标。

上海是一座超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更具挑战。近年来,上海的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业务机制和气象灾害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已形成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以细之又细的智慧气象保障精心守护城市安全,建立了法规、预案、阈值、插件、响应“五位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闭环——在全市全社会形成“气象预警就是命令”的法治意识,各部门各行业形成“达到阈值自动响应”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