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秋艳(剪纸) 谁的书谁的城 我采访“笛王”陆春龄 多听和会听 我曾经有几秒钟大脑空白
第20版:夜光杯 2021-11-03

我采访“笛王”陆春龄

吴少华

今年是中国“笛王”陆春龄百岁诞辰,日前,《新民晚报》报道其子女将他的125件艺术档案捐赠给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弥足珍贵。这使我想起,34年前我曾经采访过这位“笛王”。

我真正面对面接触到这位“笛王”,是在1987年中国艺术节“上海文庙民俗文化庙会”上。其时,陆春龄先生已经是66岁的老人,双鬓生白,但非常和蔼可亲,一点明星架子都没有。

我了解到,原来1949年前他是个蹬三轮车的穷苦力,是国家培养他成为了一位艺术家。在陆春龄成为艺术家的几十年中,他作为我国文化使者,出访过20多个国家,让江南丝竹文化传遍了世界。他还为多位国家领导人表演过笛子。

不久之后,我高兴地接到了陆春龄先生的采访邀请,便约了摄影朋友孙宏毅一起去。记得这是淮海中路上的一幢公房,一阵寒暄后,采访开始。这位“笛王”的举动,一下子让我蒙住了,他没拿笛子,却从边上的一个老式玻璃橱里拿出一块黑不溜秋的矿石,他说今天就采访这个,你们不是搞收藏的吗?我就收藏这种矿石。说着,他朝玻璃橱柜指指,我一看,天哪,好多矿石。在一边手持照相机的孙宏毅,嚓的一下,把陆春龄手握矿石的情景拍了下来。

原来,这位“笛王”与矿石有着特殊的感情,几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天南地北的矿区。

有一次,陆春龄来到了江苏大屯煤矿,一边劳动,一边慰问演出,矿工们亲切地说:“老陆又来了。”那天,他下矿区演出,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但却来了成百上千的矿工,他非常感动,吹了《今昔》和《喜报》。事后,他还写了诗句:“不管风寒雨打,笛声依旧响亮。深得矿工教育,越吹越有力量。”1986年夏天,陆春龄又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这时的他已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萍乡市委统战部领导决定让他在剧场演出。陆春龄不干了,他反复强调,我来矿区就是为矿工演出的。接待他的同志发急了,忙说:“矿井有塌方的危险。”想不到陆春龄呵呵一笑:“我今年65岁了,见马克思不算早,如果说危险,那么矿工呢?”接待同志拗不过他,满足了笛王的要求。下矿井那一天,陆春龄一共在井下演出五场,观众最少的一场,仅一个矿工。那些矿工是流着热泪听了这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的笛声的。临别时,陆春龄什么也没有要,只索取了一块煤块。

说到这里,陆春龄又把手中的那块煤矿料动了一下。他眼睛闪放出光芒,让我心里对这个“笛王”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一个月后,即1987年12月20日北京的一家大报,刊登了我的采访《艺术家与矿工——记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

花落花开,转眼已30多年了。回首往事,不知那些承载一代“笛王”情怀的矿石,今天还在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