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肝癌诊疗 提高病人生存率是硬道理 水稻遗传 摸清水稻家底  培育优质大米 医疗影像 缓解大病“难看” 攻坚最难技术 微观世界“造孔”源自异想天开
第7版:专题 2021-11-03
复旦大学赵东元、李伟团队创制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

微观世界“造孔”源自异想天开

赵东元(右)在做实验

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公布。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教授李伟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原创性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获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新材料基础研究的突破,也是18年来上海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为“异想”苦战5年

这是一项微观世界的研究。“介孔材料是一种多孔材料,孔径在2-50纳米。而功能化介孔材料,是将介孔材料改性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赵东元介绍,介孔材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材料体系,具有规则排列、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及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吸附容量,在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纳米组装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002年前后,整个介孔材料都局限于无机材料。赵东元突发奇想:做了这么多无机介孔材料,能不能创造一种有机的高分子材料,又软又轻又好用,还能在国民经济中创造出非常高的价值?为了攻克这个难题,赵东元组建科研团队,苦战5年。回顾整个过程,赵东元感慨,实验之所以做成,一是因为“异想天开”,二是足够幸运。“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

如今,在赵东元办公室隔壁的陈列室,留存着当年课题组成员积累的一本本实验笔记和博士论文。成员孟岩的博士论文《有序的有机高分子介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记录着:起初,实验怎么也做不出介孔,做出的全都是抱团的纳米粒子……转机来自一位复旦转专业本科生。2002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施行本科生转专业制度。酷爱化学的历史系学生顾栋,申请转系,后选择赵东元作为本科生导师工作。时隔十几年,如今已是武汉大学教授的顾栋,忆起2003年10月7日深夜,依然难掩激动。当天他用一种反常规方法测试得到一组非常漂亮的数据。“顾栋非常聪明,他提出把高分子先聚再合成的做法,一下子把步骤从5个简化成2个。”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接下来两个月,大家紧锣密鼓、调节参数、测试分析,年底就基本得到了所有数据。2005年,赵东元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在有机-无机自组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方法,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至今已吸引6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利用相似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碳材料等,发表论文4万多篇。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的贡献为“先驱”“里程碑”“突破”“重要进展”等。

“天生我材必有用”

介孔原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如今,赵东元要把它应用起来。“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实现转化。”赵东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能创造出这个结构的材料,那么肯定会能找到它的用途,哪怕目前来看还太昂贵。

经不断压缩成本,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开展大规模制备。比如: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150万吨的高质量油品。在民用方面,目前尚未实现,赵东元也早有一番畅想:介孔材料在工业上已经作为绝缘隔热材料使用了,是不是将来也可能应用到衣物上呢?比如用纳米孔制作衣服,既轻薄,保暖性又强。他们现在就正在做一种利用有机高分子介孔材料做成的液体,“将来抹在身上,薄薄一层,就能完全隔热,你根本都看不出来,零下三十摄氏度都不怕。”

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你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研究多孔材料多年,他养成了一种职业病——平时但凡看到什么材料,他都想把它打成孔。各种“异想天开”,也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本报记者 张炯强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