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上海临港 阴
“你们知道我今年几岁吗?事实上,我今年已经95岁了。”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演讲,语气温柔而有力,立马惊艳了全场,俘获了众人的心。
“很多年前,我参加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次会议。有一位欧洲女科学家发言说,科学界里对女性存在偏见,她们的头顶有个‘玻璃天花板’,女性很难获得很高的职位。”叶叔华缓缓道来,让在场众人开始思考、重视这个话题。
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中心智库提供了一份《灵感、驱动与求索——2021W LF青年科学家成长报告》。细品其中一段话,反映了很多无奈:“不同性别的科学家对当前‘最大成就’的定义有显著不同,超过半数的女性青年科学家更希望被认可和获得专业赞誉,而男性青年科学家普遍认为,科学上的新发现与研究突破才是最大的成就。”
事实上,中国科学界的“她”力量,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成就——屠呦呦是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刚刚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胡海岚,是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在航天、高铁等领域,女科技工作者均担任关键角色……
“如果你想要获得平等,你必须为之奋斗。你要展示你的能力,要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只要我们女性努力做到更好,女性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高。”在上海,在中国,正在朝着叶叔华期望的方向前进着。
“她”论坛的现场,有两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当介绍计算机科学家兰诺·布鲁姆时,主持人按惯例称呼她为“布鲁姆太太”,同时上线的布鲁姆先生,1995年图灵奖得主曼纽尔·布鲁姆立即纠正说:“叫她兰诺,别叫她布鲁姆太太”;而在圆桌对话环节,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主动要求和主持人换个位子,让“她们”处于C位。
或许,“她”论坛设立的初衷,正在于此。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