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右)与杨扬 高宇辰 摄
李琰再出发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高亭宇有望冲击冬奥奖牌 图 新华社
李琰回来了。
穿着熟悉的中国队队服,站在一群年轻的脸庞中间。这位曾带给中国冰雪无限精彩的功勋教头,又一次重返挚爱的冬奥赛场。
只不过,这一次,她所在的位置与以往有些不同——不再是从小长大的首都体育馆,她的舞台将是新落成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一周前,中国滑冰协会主席李琰悄然“跨项”兼任速度滑冰(大道速滑)国家集训队总教练,并于两天前出发,带领中国速滑国家队前往波兰参加世界杯比赛。
起点 缘分注定
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对于不熟悉冬季项目的人来说,很难分清其中的区别。短道速滑派生于速度滑冰,但赛制和场地都有所不同。作个形象的比喻,短道速滑就像田径的赛跑,而大道速滑就像自行车比赛。
很少有人知道,李琰与速度滑冰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8年,李琰进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少体校,主攻速度滑冰。彼时,速度滑冰是中国冰雪的重点项目,而短道速滑还未进入冬奥会。鼓励大道(速度滑冰)与短道跨项选材。1987年,在一次中日交流之后,中国短道速滑队成立了,李琰成为国家女队第一批成员。
将视线拉回到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当时的短道速滑首次被列为冬季奥运会的表演项目,李琰一举夺得女子1000米金牌。她的出色发挥令人印象深刻,组委会印发了题为“神龙腾飞”的海报,主角便是李琰,这也成了历届冬奥会最为经典的中国记忆。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上,25岁的李琰在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决赛中摘得一枚宝贵的银牌,这也是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枚奥运奖牌。
当运动员出色,当教练员同样光芒夺目。李琰率队参加三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总共斩获7金5银1铜,几乎占据了中国历届冬奥会金牌总数的一半。
过程 悄然转型
短大之间,转型融合,这是李琰曾经历过的,也是李琰的一个梦想。
早在2018年李琰规划北京冬奥周期时,已经把国家队分成三组。其中一组和二组呈现竞争关系,三组是一个兼项组,该组运动员将参加短道速滑的训练和比赛,也会参加速度滑冰的比赛。中国冬奥金牌得主周洋在北京冬奥周期进入三组,兼顾速度滑冰女子集体出发项目的训练备战。
在兼项训练方面,李琰一直在探索。她曾经表示,希望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可以通过兼项训练,取得新的突破。“在兼项训练方面荷兰有一些成功案例,我们的兼项组也是在这样的启发下进行一些尝试。这三个组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也说不准2022年冬奥会的时候武大靖会到兼项组呢。”李琰表示。
冲刺 期待突破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速度滑冰队或许会给人带来惊喜。
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张虹为中国速滑拿到历史首枚金牌。但在平昌冬奥周期,张虹因伤病未能卫冕。而在北京冬奥周期这4年里,速度滑冰有望改变昔日女强男弱的局面。
在9月26日举行的2021-2022中国杯速度滑冰精英联赛中,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铜牌得主高亭宇,以33.83秒刷新本赛季该项目世界最好成绩。中国速度滑冰项目另一亮点当数22岁的宁忠岩。2019年12月,宁忠岩在速滑世界杯哈萨克斯坦站以1分44秒918、破赛道纪录的成绩夺得1500米金牌,这是中国速滑史上第一次在这个项目上获得金牌。
李琰在倒计时100天节点接受采访时表示:“备战冬奥会需要4年,但4年当中每一天的坚持才最重要,每个人在每天都在寻找小小的突破,我们把所有的细节放在一起,就是大的突破。只要再磨炼一下,再有一点儿耐心,他们就离成功不远。”
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只剩下三个月的时候,李琰重返第一线。坦率地说,有些晚了,甚至也可能有些短了。但是,也正是李琰这个时候的回归,可以看出她的担当以及她对滑冰运动的热爱。
人生赛道,转换亦回归。这背后的曲折心情,或许只有李琰自己知道。但正如她曾说过的:“有时候,你要傻一点儿,要执着一点儿,坚持往前走,走着走着天突然就大亮。”她的坚持,或许将为中国冰雪军团在北京冬奥会上带来新的希望。 本报记者 厉苒苒
相关链接>>>
2017年6月
在中国滑冰协会负责人调整会议上,李琰全票当选中国滑冰协会主席,此时她还是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
2018年2月
李琰带队参加了平昌冬奥会,在“韩流”中低调前行,最终取得1金2银。
2019年5月23日
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固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组建“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短道速滑名将王濛出任教练组组长。
2020年4月29日
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官宣新领队张蓓和韩籍教练金昶伯的管理组合,王濛被传下课。
2021年10月19日
即将出征世界杯的中国短道速滑队举行出征仪式,教练组亮相,主教练为韩国人金善台,技术教练是前韩国著名运动员安贤洙。
2021年11月2日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来到中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科训基地视察,李琰作汇报,正式官宣其“中国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总教练”的头衔。
厉苒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