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荣丁中学,是一所寄宿制乡村中学,700多名在校生却只有40多位老师。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19级西班牙语班杨思雨来到了这里,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她想要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更多温暖和力量。
她的教育情结来源于曾任外国语学院党支部书记的封晓莉老师。后者在工作中关心、关爱学生于细微处,致力于学生成长成才,以自己身边亲人的支教经历与感受感化学生。杨思雨也想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一份力量的热情、信念与决心却越来越强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杨思雨联系到了四川省小凉山地区的教育部门,表达了自己想要为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的想法。不久,她便收到了来自四川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的邀请函。
荣丁中学学生80%是彝族学生,有的不会写字,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这给初来乍到的杨思雨带来不小的挑战。要想跟学生共同成长,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言的障碍。此外,她发现学校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甚至是孤儿,家庭收入拮据。于是主动与中侨大学团委联系,希望学校能够募捐一批棉服,让这里的孩子不再感受寒冷。募捐的帖子发出后,中侨师生一呼百应,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来自母校师生的关爱不仅温暖了荣丁中学的学生,也更加坚定杨思雨继续支教的决心。
一张床、一个随时都容易散架的衣柜、一张破旧的桌子兼梳妆台是支教老师的住宿环境。有朋友开玩笑说,“看你那里家徒四壁”,杨思雨却坚定且骄傲地答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教育的情怀、榜样的力量影响了周围的人,在得知杨思雨的从教经历后,身边同学纷纷加入支教行列。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