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到豫园湖心亭听评弹《珍珠塔》 上越人尝试“触电”
第9版:文体汇/聚焦 2021-11-13

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上博讲坛专家细说来龙去脉

大明宝钞

古今中外,小小一枚“孔方兄”,拥有千张面孔、万种变化。怎样看懂其蕴含的信息?昨晚,在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博知识普及讲座——上博讲坛上,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樾带来了“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表达”的分析讲解。

王樾说:“相比于瓷器、字画等真正的艺术品,货币上的艺术表达可能是浅显而粗糙的。‘设计’并不是货币的重点。利用具有普遍认可度的艺术符号,让使用者认可它的信用价值,才是货币的重中之重。”换言之,不同的货币,就好比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铸币者以“信用”为主题的“同题作文”。

中国古代铸币多选择采用文字的纹样。最早,如“秦半两”“汉五铢”等,是将重量刻在钱币上代表其价值。之后经过演变,钱币开始按照个数计算,上面的汉字也形成了一种“年号或国号、承诺流通的字样、货币名称”的格式。

唐代的“开元通宝”上,“开元”是开元年;“通”代表通行、流通;“宝”是货币名称。同样的文字规律也出现在明朝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上。王樾介绍说:“一贯相当于1000文,换句话说政府对信用的担保,让一张纸具有了1000枚铜钱的价值,这就是信用的力量。”

而以古代希腊、罗马、印度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更讲究图案装饰。他们会将王权和神权同时体现在钱币上,代表着当时西方社会信赖的两种权力。

钱币上图案、文字、徽符种种,都是在表达国家的“信用”责任。钱币上那些信息,就是一国一地、一种文化或一种文明所拥有的、最基础的文化共同心理。当钱币的样式发生突变,就说明社会出现了很大的变动。

王樾认为,方孔圆钱的设计来源于“天圆地方”学说的想法可能是有误的。首先,在货币外形的设计上,一般很少会刻意添加一种所谓“学说”或者“设计”,更多的是选择一些现成的,已经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符号,更有助于人们对货币的价值产生信任。其次,最早诞生的方孔圆钱也要早于“天圆地方”学说盛行的时间。

观察钱币,看到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最基础的社会和文化符号,也是打开和理解那个时代的最基础的钥匙。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