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网上推荐的网红景点号称风景优美、人少小众,让人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兴冲冲跑到现场一看,却发现景色凋零、人山人海,结果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针对网红景点的虚假包装、夸张宣传等问题,中国旅游协会近期呼吁相关职能部门予以约束。
网红景点套路深
有人戏言,如今网红景点套路深,游客莫要太当真。有些籍籍无名的景点,在各种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包装之下,一夜之间仿佛便有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气质。还有不少景点在景区商家的刻意营销之下,火速戴上了“网红”的高帽子。这些商家或亲自操刀、虚假包装一番,或找旅游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滤镜过度美化景点,或通过社交平台夸大宣传、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
坑人的网红景点一再被曝光、处罚,然而对于商家来说,流量就是利益,模仿者依旧前赴后继。去年,湖南郴州一旅游公司因在临武滴水源景区“天空之镜”景点的网络宣传推广中,使用与实景不相符的网络效果图片和文字用语,虚构接受旅游服务的效果,被当地市场监管局罚款12万元。就在前不久,针对网友频频吐槽的“滤镜景点”问题,小红书官方也承认,部分用户的确在分享过程中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对于观看者实地探访后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小红书在道歉的同时,也表示将推出“避坑”类笔记,为大家的决策提供更多元的信息。
景区需要挖掘内涵
网络平台上的网红和“照骗”泛滥成灾,普通用户很难辨识真假,“拔草”变成了不断“踩坑”。对评价机制把控不严,或者为了流量而放松管理,久而久之,受众就会对网红失去信任。
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容易成为大众追捧的热点,但真正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有历史文化或创意的支撑。在产品挖掘的过程中,旅游开发团队需要在精准分析产品特色、目标市场与旅游休闲时尚元素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景区文化,为产品的“新、奇、特”找到落脚点,放大其独特属性,融入到景区的品牌定位与产品主题之中。旅游业的稳固发展,最终拼的还是产品与服务。例如近年来人气高涨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不仅是国内商业街区改造的经典案例,也是最具人气的夜游产品之一。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以盛唐文化为主线,通过艺术地标、灯光造景、沉浸式视觉体验、街头演艺等手法的运用,将唐代历史元素、西安特色生活元素和现代艺术元素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夜间景观。大唐不夜城的夜游活动不仅有《再回大雁塔》《再回长安》两大常态驻场实景演出,还有步行街上的《大雁塔水舞光影秀》《彩车巡游》等。大唐不夜城依托高科技手段进行景观节点和网红打卡点的布置,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的互动体验装置,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对旅游监管部门来说,针对网红景点的虚假包装、夸张宣传等行为要予以约束,一味追逐虚假繁荣,可能给当地旅游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
文 沈琦华 图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