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时期的隋新梅(资料图)
隋新梅(右)指导爱徒宋佳媛 本版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隋新梅(右三)和弟子在一起
跨入2022年,中国体育已开启巴黎奥运会的备战周期。在国家田径队位于上海莘庄的训练基地,元旦只休息了两天,铅球名将、国家队教练隋新梅又带着宋佳媛等弟子投入训练。本报记者专访隋新梅指导,听她分享,从世界冠军到铅球名教,成功源自三股劲头。
狠劲
对自己,隋新梅有股狠劲。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隋新梅的膝盖半月板出现卡死的状况,但她没有停下来,训练时坐着也要把铅球投出去。带着伤痛在奥运会夺取铅球银牌后,为了翌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隋新梅做了膝关节手术。赛前两个月,她去医院检查,被怀疑患上心肌炎,“举起铅球,两眼发黑。”
医生要求休息三个月,隋新梅一听急了,“我休息完了,全运会也结束了。”想到可能赶不上运动生涯最后一届全运会,她一咬牙豁出去了,“死也要死在田径场上。”结果她将自己全部的技术和经验注入小小铅球,投出20米25,如愿为上海也为自己添上一枚全运金牌。
那年在家门口上海体育场比赛,那么多观众期待着,虽然隋新梅身体情况不好,但精神状况特别好,“当时拿起球,眼睛都要发红的感觉。夺冠的那一投,可能是自己运动生涯感觉最好的,连头发梢都能用上劲。”
闯劲
全运会后退役,隋新梅转型新角色——铅球教练。自己投得好,不一定教得好,但执起教鞭的隋新梅闯劲十足。
她说:“运动员时,你因为自身条件的优势,某个技术动作做起来很顺利,但带教运动员时常会忽略这个环节——怎么换了别人就做不好呢?其实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一代铅球运动员中,1.72米的隋新梅虽然不高,但速度快,爱琢磨技术,在上海体育学院本科学习时,她扎实地打下了运动理论和运动技巧的基础,到了教别人投铅球的时候,这些所学所得派上大用场。
带队去“旋转王国”美国学习后隋新梅感悟,“跟滑步式比起来,旋转式的加速距离短,中国运动员身高和力量不如欧美选手,要发挥自身在灵敏性和速度上的优势,这更需要细扣技术动作间的节奏。”
东京奥运会,上海小将宋佳媛使用旋转式投掷,以19米14获得女子铅球第五名。对弟子这份亮眼的成绩,隋新梅心里有谱,“今年5月份的比赛,她就投出19米32,是正常发挥吧。但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这个成绩,是很大的提升;再一个我不在她身边。”
奥运会那会儿,巩立姣的教练丛玉珍在看台上,隋新梅请她把宋佳媛的投掷视频拍下发给不在现场的自己,发现问题后,再把建议发回去,由前者指挥弟子调整,“这是宋佳媛第一次独立作战出去锻炼,要感谢团队的力量。”
奥运会后,紧接着是全运会,当中还有隔离期,怎么帮弟子调整状态?隋新梅决定,既然在酒店隔离推不了球,就先练体能,宋佳媛每天与体能师视频连线完成训练计划。结果,全运会铅球决赛,宋佳媛投出19米76,为上海摘下银牌的同时,成绩有显著提升。
隋新梅认为,宋佳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佳媛是个很内秀的运动员,技术动作扣得很细。”她鼓励爱徒,“姣姐(巩立姣)永远是你学习的榜样,练了这么多年她还能保持这么高的水平,你要超越的是自己。”
巧劲
干了20多年教练,队伍的管理,隋新梅也讲一个巧劲。
现在她手里,几个小队员进队不久,纪律是首先要抓的。她笑称:“连哄带骗,我带他们真是‘胡萝卜加大棒’。”但怎么抓,隋新梅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比如使用手机这件事,就让弟子们心服口服。按照规定,队员在基地训练期间手机都得上交。但有时队里有事,比如兴奋剂检测要求半小时内集中,用手机联系方便。隋新梅建了个新制度——五个小队员,周一至周五每天设一名轮值队长,队长有权使用手机,包括队里事务,联系通知队员,都通过手机找他,“孩子这下可来劲了,轮到自己当队长那天,都特别负责。比如早上7点半前叫齐所有队员。”
在队员心里,隋新梅也是“隋妈妈”。交到她手里的这些孩子因为年龄还小,心智待发育,有叛逆期,需要给他们成长空间。她跟弟子说:“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先要做优秀的人。”为让小队员早点独立,隋新梅要求他们周末回家干家务,“我们投掷组有个微信群,我要求他们回家后把做家务的视频传上来,大家互相监督。”
在隋新梅的影响下,队员们早早理解“责任”二字。上文化课,遇到没背下来的功课,就自罚静立半蹲。隋新梅解释:“因为静立半蹲很累,背不下来人一直在抖,所以得赶快背。”慢慢地,队员们都养成好习惯,在学校得到老师很高的评价,有的还当上班长,进入社会,也成为单位的骨干。
首席记者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