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手宁忠岩训练时比出胜利手势 图 新华社
加拿大选手在“冰丝带”训练赛中图 新华社
中国速度滑冰队在国家速滑馆训练 图IC
扫码看探营“冰丝带”视频
“这里有世界上最快的冰,欢迎大家来现场感受!”昨天上午,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召开一场主题为“冬奥·体育·文化”的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向中外记者发出邀请。
随着各国运动员陆续抵达,北京冬奥会各个场馆进入赛时状态。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地标建筑、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赛场。被昵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极具“高颜值”还“有内涵”,昨天下午,本报特派记者来到“冰丝带”,探访最美的丝带、最快的冰。
京城独一份
3360块曲面玻璃拼成的22条“丝带”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远看,犹如一座闪耀着光辉的巨大冰堡。眼前的国家速滑馆曲面玻璃幕墙环绕与明亮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结合,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轨迹,22条冰丝带的创意来自冰与速度的结合,又带有科技感的加持——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就连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面罩圆孔,都是幻化自冰丝带的流光溢彩。
不仅外表光彩夺目,“冰丝带”还是一个充满科技智慧的场馆,用“秀外慧中”来形容它一点不为过。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马鞍形的穹顶上,璀璨如星辰的照明系统由1088套LED灯具组成,满足顶级赛事举办和高清转播要求。
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面积达1.2万平方米,目的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据悉,“冰丝带”采用全冰面设计,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冰上运动。
从西侧幕墙望出去,一排梧桐昂然挺立。“那些树是2008年栽下的,现在小树苗长成了大树。”武晓南如是动情介绍。作为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体育场馆,这片区域,曾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临时建设的曲棍球场和射箭场;而今,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在此拔地而起,与雄浑钢结构的“鸟巢”、灵动膜结构的“冰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武晓南感慨:“这里承载着从夏奥到冬奥的传承,愿‘冰丝带’成为满足广大群众冬季健身需要的新地标。”
碳排近于零
昨天是国家速滑馆的自由训练日,下午,记者在场内看到,速度滑冰传统强国荷兰队、亚洲劲旅韩国队还有人数庞大的美国队等,都早早来到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
快,是冰丝带冰面的一大特点,“用东北话来说,这里的冰太‘滑溜’!”武晓南自豪透露,来这里比赛过的外国选手都表示,这是自己比过的最快的赛道,就连前来参观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先生都和他打趣,场馆内的冬奥纪录墙,在本届冬奥会后“会全部刷新。”
最快的冰面是呈现的结果,背后的科技还有更多。
行走在“冰丝带”内部,蓝白相间的配色给人清新之感。平整如镜的冰面、舒适的空调除湿系统、动感的灯光照明设计,彰显“智慧场馆”的精雕细琢。
据介绍,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该技术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武晓南告诉记者,二氧化碳本身也是温室气体,但用作制冷剂的二氧化碳,是从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中回收而来,它们原本直接排到大气中。使用二氧化碳制冷,不仅避免了氟利昂制冷产生的“强温室气体”,而且将二氧化碳作为资源利用,这对于“碳中和”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冰面质量和赛后长期可持续方面,也是最好选择。
特派记者 厉苒苒(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