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给女儿穿冰鞋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新民图表 制图 董春洁
梅格睿祺
王珏指导队员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扫码看本报特派记者赴京
□厉苒苒
编者按
辞旧,2008年,北京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回望过去,我们站在那届“无与伦比”的夏奥会肩膀上;迎新,14年后,我们再次遇见五环。冰雪世界里,迎面走来古老奋进的中国。简约、安全、精彩,燃情冬奥一起向未来。
北京冬奥来了,本报“新冬奥”特刊也来了,特派记者今日全体抵达北京和张家口,将为读者全方位报道2022冬奥会的点点滴滴。
“新冬奥”,传承自本报2008北京奥运特刊名“新奥运”。彼时,奥林匹克首度叩开中国大门。从“新奥运”到“新冬奥”,有着一脉相承的延续。
新冬奥,寓意的,也是一种全新的大国气度。契合奥林匹克宣言中“更团结”的内容更新,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
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未来的20天,在“新冬奥”特刊中,奥林匹克赛场内外的情感共振,将化作“心感动”;熠熠生辉的明星与民星故事,将登上“星闪耀”栏目;体育从来不是独立的存在,冬奥会上的文化内核与外延,则成为不拘一格的“文艺范”。
穿过寒冬拥抱你,我们以一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宴向世界发出邀请,北京欢迎你,中国欢迎你。2022年的这个冬日,追随“新冬奥”,看看体育健儿的拼搏与智慧,看看神州大地的巨变与向荣。
从前,车马很慢。一封信,情意绵长。今日,铺开信纸,为即将到来的冰雪盛典,留下一点纸上的记录。
三位写信人,都与冬季运动有关。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冰面上,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冰雪辉煌的昨日,睿智的当下以及繁盛的未来。
三位写信人也都是上海人,当冰雪运动在上海开枝散叶,这其中亦有他们的贡献。从关注到参与到喜爱,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和他们一样,投身冰雪。
指尖的流年,细数心头的震颤。信笺与笔触,留下此刻细小的感动,温暖的瞬间。
两地书,一封信,运动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争金夺银,更应该是能给每个人带来感动带来力量的。翻开这一张张信笺,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妈妈给儿女
亲爱的宝贝们:
不知道现在,你们在干什么?在家有没有乖乖听爸爸的话?假期玩得开不开心?这几天,每次视频通话都有些匆忙。不过看你们自己玩得不亦乐乎,甚至都不太愿意搭理我的模样,我也放心了,这样我就能更安心去做更重要的工作了。
记忆中,这应该是第二次没有你们陪伴的奥运之旅。上一次是半年前的东京。
儿子,还记得2012年,刚出生才4个月的你就陪着妈妈到了伦敦,几乎所有看到你的人都会惊喜赞叹,虎头虎脑的宝宝实在太可爱了……转眼间,你都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
还有我的申奥小公主,孕育你的时候,正是申办北京冬奥最忙碌的日子。7年前申奥时,还曾和你的妮娜阿姨玩笑,“咱们多一个人,是13个人上台——人多力量大。”一眨眼,你也已经长成一个爱臭美的豁牙小妞。每次看到你在冰面上快乐滑行,都好像看到我小时候的模样,只不过,你穿得可比我当年漂亮多了。
等我回来,我们再一起骑车去滨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爱你们的妈妈
杨扬
换上冬奥制服的杨扬,巧笑倩兮现身立春发布厅,整个人仿佛回到运动员时代,神采奕奕。作为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参加冬奥官方新闻发布会,面对百名中外记者,杨扬昨日分享了自己曾在春节期间参加国际比赛的经历。比赛吃饺子吃生蒜、在情人节收到鲜花……这些难忘的记忆更让她期待,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各国选手在赛场上获得佳绩的同时,也能在赛场外留下难忘回忆。
杨扬透露,春节期间,奥运村也为运动员设计了展示中国文化的活动,希望大家不仅能感受中国人的热情,还能缓解紧张情绪。“我们会尽全力做好服务,让北京冬奥会成为他们一生难忘的奥运体验。”
中国首位冬奥冠军、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副主席、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冠军基金发起人、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创始人……杨扬身上,有太多重角色交织在一起。但别忘记,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双儿女的母亲。
杨扬的女儿是2015年11月出生的,被身边熟悉的朋友称为“申奥宝宝”。至今她还记得,2015年7月31日申奥成功那天,腹中的女儿格外乖巧,“那天几乎没有闹腾,让我的发挥特别好。”走下陈述讲台,相熟的IOC同事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Today is your day!(今天是你的好日子!)”
为冬奥奔忙的日子,京沪两地穿梭,杨扬总是尽可能地抽空陪伴孩子。为了尽早进入闭环工作,杨扬提前和家人吃了年夜饭,安排了全家的故宫之旅,还带着家人看了《我心飞扬》的电影专场。进入闭环之前与之后,杨扬面对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忙碌,但心头始终满满的。“六年的筹备时间非常快,冬奥会就要开了,我的内心和所有运动员此刻的心情一样,充满期待、紧张、兴奋。”
除夕那天,杨扬在酒店叫了一盘饺子一盘菜,算是年夜饭。这让她回想起,7年前,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那个夜晚,也是自己一个人在酒店房间吃着饭回味着成功的喜悦。
7年间,杨扬见证着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中国冰雪运动环境的巨大变化。7年间,杨扬自己也在千里之外的上海,种出一棵丰硕的冰雪之树——她创办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为申城培养出一大批冬季运动人才。新春佳节,东方明珠脚下,杨扬的冰飞扬户外冰场再度开张,迎来客流高峰——申城的冰场与奥运的赛场产生了梦幻联动。
“欢迎大家来上海滑冰呀!”昨天发布会后,杨扬笑着说,她的心中充溢着成就感和满足感,“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为上海发展冰雪人才也是我当初参与的初衷。”
师弟给师兄
博洋哥哥:
你好。我们虽然从未谋面,但从鲍指导的口中,从关注的花滑新闻中,我感觉自己已经认识你很久了。
一直以来,难度大、水平高都是你的特色——你是我们学花滑的男孩的目标。我常常听鲍教练说,从小你训练就非常努力和刻苦。在日常训练攻克高难跳跃时我们能看到你的执着与坚忍。同时希望自己能像你那样,通过努力训练有一天也能站上世界级的赛场。
过两天,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我会一直在电视机前为你助威的!希望你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顺祝,新春快乐!
梅格睿祺
大年初一,当同龄人在睡懒觉、窝家里时,梅格睿祺已经缠着妈妈出门上冰了。新春第一天,男孩的心中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自己在这个寒假突破4T和3A两个关键技术动作。
在上海的花滑圈,梅格睿祺已小有名气——曾在二青会上夺得俱乐部组男单乙组短节目冠军、自由滑冠军,帅气的男孩承载着上海花样滑冰项目的期待。
男孩的花滑梦开始于好奇心。8岁在商场边驻足,从此心头埋下一颗冰雪奇缘的种子。摔跤,是花滑给梅格睿祺的第一个下马威。走进冰场的第一步,他就摔了重重一跤。但趴在地上,看着远处同龄人在旋转跳跃的动作,“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帅?”脑海中盘旋的只有这一个念头。
花滑生涯的转折出现在10岁那年,一次严重的意外之后,梅格休息了近一年。刚刚积累下的一点点肌肉记忆力、跳跃能力都没了,一切重归于零。“那时候就面临两个选择,重新开始还是就此放弃。”仿佛回到了上冰的第一天,梅格睿祺毫不犹豫选择继续心爱的花滑。跟随曾执教金博洋的鲍丽教练,颇有天赋的他在2、3个月时间里,找回了昔日状态,从此坚定了走职业花滑之路的决心。
花滑被称为冰上芭蕾,除了冰上功课,艺术修养必不可少。冰上轻舞飞扬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和努力。吹萨克斯、上舞蹈课,每天,梅格睿祺的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但他说:“累是累的,但是快乐啊!滑冰能快乐就行!”
借助上海冰雪运动的发展平台,梅格睿祺的成长之路上,也受到不少高人的指点。2年前,曾培养出羽生结弦、金妍儿的国际顶级花滑教练布莱恩·奥瑟曾到访中国,组织花滑训练营。现场聆听指导,男孩感慨自己受益匪浅。
为了儿子,妈妈马奕黎成了半个教练。为了真正理解花滑技术要点,马奕黎还特意考了裁判证。每次训练后回家,她都要和梅格复盘动作,随后再观看其他职业选手比赛视频作参考学习。
掰着手指数着冬奥开幕的日子,梅格睿祺说,自己想写一封信给金博洋,祝愿师兄在技术跳跃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得到好名次。
新冬奥·场外音
冰雪缘一线牵
◆厉苒苒
两地书,两地情。相隔千里,北京的冰崇礼的雪,上海一起感受。
冬奥的赛场,上海力量正在各个角落集聚。3名上海运动员将站上赛场,展现风采;逾30名裁判员、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奔赴北京,直接参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项目涉及广泛,有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也有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等,服务岗位有计时长、裁判、国内技术官员、制冰师、科医保障人员、体育展示宣告员等;志愿者中,也有不少上海小囡……上海面孔出现在冬奥会的各个角落。
参与冬奥并不仅仅局限在赛场,文化输出、上海匠心助力北京冬奥,从运动员手中的颁奖花束到匠心铸就的同心奖牌,还有今天开始传递的飞扬火炬……处处都有上海制造的身影。
上海的冬天缺冰少雪,但通过科技助力的方式,上海的街头巷尾,冰雪这项“冷运动”已经成为“热时尚”。携手一起向未来,助推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初心,始终未变。
教练给队员
孩子们:
即将迎来第一场大考前,我有几句话想对你们说。
我常常跟你们说“你们要学会思考,冰壶要用脑子去打”,学习冰壶,不仅考验你们的体能,更是锻炼你们的智力,提高你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但其实,打冰壶更需要热爱和坚持。虽然我知道,你们中的多数人未来都不会走专业道路,但相信我,这段打冰壶的经历,会成为你们未来美好的回忆,冰壶是一项可以伴随一生的运动。
春节在家,大家多看看冬奥会冰壶比赛,多多总结体会,虽然我给你们布置了任务,但我更希望你们真的愿意花时间钻研进去,多思考多提问,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冬奥会是冰壶最高级别比赛的殿堂,转播镜头中可能会出现我的身影,不过我还是更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错综复杂的战略战术上,切记多思考。
我有一个新年愿望,希望你们能更努力地训练,在各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也希望上海的冰壶运动发展得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人了解冰壶、爱上冰壶。我更期待,有朝一日,你们当中出现一位奥运选手,代表祖国出征奥运赛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顺祝,新春快乐!
王珏
外人眼中,在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工作的王珏有些高冷。但只要说起冰壶,王珏像是变了一个人,滔滔不绝介绍各种历史典故、比赛规则,此刻的她更像是一个努力将心爱之物与人分享的普通女孩。
王珏从小练习田径,对体育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从田径场到篮球场,再到全国大学生联赛赛场,都有过王珏的身影。2009年女子冰壶世锦赛,中国女子冰壶队以十二连胜首次夺冠,正在读大学的王珏观赛之余,也在心中埋下一颗关于冰壶的种子。
2011年从上海理工大学经济专业毕业后,她选择进入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担任教练。2013年,同时负责篮球、足球、羽毛球、水上等项目训练管理工作的王珏接到了一个新项目——冰壶,于是报名了首届上海冰壶培训班,自此走上了冰壶教练员的岗位。
2015年,上海承接全国冰壶联赛分站赛,缺少人手的上海市冰壶运动协会找王珏加入。其间王珏接触了大量冰壶相关工作,不知不觉间走上了裁判员岗位。去年6月,世界冰壶联合会官方公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国际技术官员名单,王珏入选,担任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执场裁判。“能登上冬奥会的舞台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也正因为这是冬奥会,我的名字前面写着中国,我不能给中国裁判丢脸。”王珏坦言。
冰壶是一项绅士运动,大部分观众眼中裁判的存在感极弱,只需要举举比分牌,拿拿“圆规”。但其实,裁判的工作远不止这些。记忆中,2018年世界壶联世界杯首站苏州站,那是王珏第一担任执场裁判,与国外裁判员组成技术官员团队。忐忑,紧张,面对裁判长瑞士人迈克尔,饶是一向镇定的王珏,也难免手心出汗。
看出王珏的紧张,迈克尔面授机宜道:“也许在赛场上都是些顶尖运动员,但你是执场裁判,是这场比赛的主导者,要有气势有自信地控制好整场比赛。”迈克尔的话给了王珏莫大鼓励。几天前,北京冬奥会冰壶执裁团队在京集结,王珏又一次见到了迈克尔,后者将担任本届冬奥会冰壶比赛的裁判长。老友重聚,王珏说她的心暖融融的。
今天,北京冬奥会冰壶将率先开赛,写一封信给自己在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带教的学生们,王珏期待,借着冬奥会的春风带动更多青少年爱上冰壶,推动上海冬季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