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又迎来了捐款热潮。不少小朋友捐出了前不久刚领到的压岁钱,也有“老朋友”们来完成自己的新年“第一捐”。而在他们之中,有两位爱心市民的故事特别令人感动,一位老人是捐款纪念自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父亲,另一位则是曾经接受过慈善基金会帮助的青年,他们都选择用捐款来完成自己的心愿。
父亲牺牲在朝鲜战场
女儿捐款14年表达思念
每年2月19日,72岁的胡琴芳女士都会从闵行区浦江镇换乘三部地铁,来到淮海路上的市慈善基金会捐款532.19元,这一习惯已经保持了14年。为什么会是532.19元?胡女士说,这个数字对她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她的父亲是一位志愿军战士,1953年2月19日在朝鲜战场牺牲,捐款就是纪念她父亲的方式。
胡琴芳原是闵行区区委党校医生,在党50年,生于1950年12月。她的父亲胡敬轩在她出生20多天后,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襁褓中的胡琴芳不知道,父女这一别从此就再也没有见面。1953年2月19日,胡敬轩在战场上牺牲,至今仍身埋异国他乡。
“我父亲牺牲那年才27岁,妈妈比他小一岁,当时还非常年轻,但从此没有再嫁。”胡女士说,小时候妈妈告诉她,总是觉得父亲还活着,说不定未来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就怕他回来的时候家都没了,所以就一个人撑着这个家把她拉扯长大。
时间转眼过去,胡女士长大成人,一直思念着仅仅相处过20多天的父亲。因为从小生活艰苦,她深知困难家庭的不易,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和家人一直捐款助人。从2008年起,在每年2月19日,胡琴芳都会来到基金会捐款532.19元,她说虽然钱不多,但这种方式既可以宽慰自己的心灵,又能献一点爱心帮助他人,最重要的是,这已经成为了她寄托对父亲思念的一种方式。
“我从小身体不好,好几次得重病差点没命,但幸好有惊无险,所以我觉得爸爸一直都在,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我们,捐款帮助有困难的人,也一定是他希望看到的。”
学生时期家庭曾受资助
如今他捐款回馈社会
2月19日,家住普陀区的王乐明先生,致电咨询爱心窗口后,提出希望加入慈善基金会手拉手项目,并专程赶来基金会捐款3500元,资助一名小学生和一名初中生。
王先生今年36岁,在诺华制药负责财务工作。他说自己去年有了宝宝,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现在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但26年前发生的一场意外,让他的家庭遭遇了严重危机。“当时我正读预备班,爸爸突生重病,脑部手术后偏瘫无法工作,而妈妈要照顾爸爸,又不幸下岗,我们一家当时生活艰难。”王先生说,居委会了解他家的情况后,通过市慈善基金会“手拉手”结对助学项目,让他得到了爱心人士的帮助,得以顺利完成了学业。
“当时一年几百元助学款,现在看来不多,但这笔钱很关键。”王先生说,少年时代的逆境让他明白了一件事,家里的希望放在他身上,因此他刻苦学习,如今成家立业,全家的日子回归到正常轨道。
当了父亲后,王先生觉得在这个人生新起点应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慈善者行列,把爱心传递下去。经过挑选,他找到了两名家中有人生病而致贫的学生,因为经历相似所以感同身受。“我想对他们说的是,遇到困难不意味着人生就此一蹶不振,一定要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好好生活,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