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医生从各自经历出发,畅谈“城市软实力”话题 首席记者 萧君玮 摄
海纳百川的上海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医生是其中一个重要群体。在沪从医这些年,外籍医生们有哪些感受?观察到哪些变化?2月22日下午2时,在这个很有“爱”的日子里,来自8个国家的13位外籍医生相聚长宁和睦家医院,参加了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城市软实力”座谈会,从自身行医经历出发,畅谈在沪工作、生活感受,以及对城市软实力的独特理解。
老外看病
不再千里回国
美国人Bob Kohlbacher是上海瑞祥门诊部的一名家庭医生,1999年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举家迁至上海。在他看来,20年间,上海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得到了越来越多外籍病人的认可。“以前,一些外国病人出现重症时,会回自己的国家继续治疗,而现在,很多人选择留在上海,因为在这里能得到非常好的医疗服务。”而从外籍医疗机构运营的角度来讲,Kohlbacher认为,政府机构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很多事情光靠自己可能办不了。”
对此,上海蓝阳口腔门诊部的法国人Marie Mathilde Costa也有同感。2008年,她和家人来到上海,此前他们也在莫斯科生活过,“我们是最早在上海创办的外籍医疗机构和口腔门诊之一,这10多年来,办事愈加方便、快捷,有的比欧洲更好。”
学有所成
中医如数家珍
上海医疗人才培养和交流得到了座谈会上外籍医生的高度肯定。上海申德医院的印度籍内科医生Sanjeev Choubey举了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从印度来沪学习肿瘤治疗,这原本是欧美国家的强项,但他在上海学习得非常顺利,感到学有所成。上海对外籍医疗人才给与了很多帮助。”
相比现场好几位来沪10年以上的“老上海人”,上海申德医院的巴西全科医生Michelle Okano Anzanello笑言来沪两年半的自己只能算是新人。在她看来,相比巴西的治疗体系,上海医生更多使用天然药材。而经过亲身体验,她对中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现在就在学习中医。”拔火罐、针灸、艾灸等专业名词,Anzanello如数家珍。
来自美华丁香妇儿门诊部的Sophia Chin既是一名医生,也是所在机构的管理人员。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相比近10年前,“循证医学”在上海有了更多应用和发展,而多元化人才的涌入和广泛交流也对上海医疗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促进。
以座谈会所在的和睦家医院为例,外籍医生约占医生总人数的20%,他们来自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各大洲。
不会中文
也能顺利办证
“上海是我第二个故乡,是家外之家。”上海申德医院的家庭医生李天龙是一名菲律宾华侨,在沪生活已有15年。他在上海遇见爱情,组成了如今的五口之家。“世博会后,上海的变化非常大,特别是微信等电子支付,让生活非常便捷,即使在疫情中,也可以随时下单,送货上门。”外籍人士在沪办事效率也让李天龙大为赞赏。“我太太想要做生意,她不会中文,也能顺利办证。”
“上海是生活的天堂,非常适合养孩子。”巴西医生Michelle Okano Anzanello的工作合同快到期了,她说争取留在上海。“我的孩子希望能一直待在中国。”
身为父亲的美国医生Bob Kohlbacher对此十分认同。“我的孩子们在学中文,这样他们可以去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这也证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海都是一座非常好的城市。”
上海市“白玉兰奖”获得者、上海和睦家医院的尼泊尔籍外科医生阿思势在沪创办了外籍人士无偿献血组织“血缘”(Blood line),用爱心行动温暖这座城市。会上,德达德西门诊部的Achal Kishor Shrikhande向阿思势表达了感谢,“我的病人就曾因这个爱心组织而得到了及时救助。而我自己也在这座城市有了更多发展机会,认识了很多出色的同行。”
自称有着“中国心”“中国胃”的阿思势用火锅打比方:“上海是一座多元文化的城市,就像火锅一样,放进去各种各样的食材,一同组成了美味佳肴。”在他看来,中外医疗专家的交流,不仅局限于医学本身,更应着眼于广泛领域,思考如何最大化团队的能力,更好地向前发展。这或许就是外籍医生们对推动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一种注解吧。
本报记者 王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