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板桥东路某小区因疫情实行封闭管理,居民在有序做核酸检测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光复西路某小区内,一名外籍居民正向防疫工作人员咨询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一闭环管理小区里,居民的日常生活物品都由志愿者送达 杨建正 摄
金山区板桥东路某小区内,小区志愿者推着三轮车帮居民把快递送到楼下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一睁眼,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吃顿饭,发现自己被封在别人小区里了……这几天,上海疫情处于最吃劲阶段,市民的生活秩序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原本的节奏和计划不时被打乱。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新老问题,基层一线工作者处变不惊、忠于职守。暖心故事一一上演的背后,彰显出人们共克时艰、全力守护这座城市的信心和力量。
?
饭没吃完就被困在小吃店,该住哪儿
3月10日晚上9时,两名顾客来到茂名北路一家小吃店用餐,还没等他们吃完,小吃店所在的小区因防疫管控需要实施14天封闭管理,两人被困住了。
小吃店面积很小,里面就几张桌椅,没有厕所,更没能躺下休息的地方……两名顾客一下子傻眼了。正在发愁之际,小区所在的威海居民区工作人员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瑜伽垫、睡袋等物资,先应急解决第一晚。
然而,后面的13天该如何度过?工作人员在电话排摸居住人情况时,尝试着向小区内有空置房的房东发出求援信息:有两名顾客困在弄堂里的小吃店出不去,您这边有没有空置房可以提供?
“当时也是情急之下在排摸过程中试探问一下,没抱太大希望。居委会同志同时也在想别的方法。”负责小区防疫工作的居委会副主任黄苠源说,“没想到,不一会儿就有房东回应了。”一居民在电话里说,自己在外地出差回不来,愿意把自己的房子先让给那两名顾客居住,马上就让家人把钥匙送过来。
这条好消息让所有人都激动起来。当天深夜,这名身在外地的房东就委托亲友将钥匙送到了居委会,两名顾客在被困的第二天就住了进去,彻底解决了住宿问题。
这样的暖心故事,这两天一直在小区上演。
“小黄,你们去维持整个小区做核酸检测的秩序。我是楼组长,我来帮楼里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和租客搞定健康云上的核酸登记二维码。”
“小黄,这个你放心。老人就住在我楼下,我来负责每天给她网购蔬菜,送到她家门口。”
“你好,居委会这几天很忙,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
黄苠源告诉记者,自己2月份刚从机场防疫一线回归,这次又一头扎进本轮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该小区3月10日晚上9时许封闭后,紧急排摸居住人情况、安排全体人员做核酸检测、保障小区日常生活……一直忙到3月12日晚上,他才抽空躺到家中的床上好好休息一会儿,手机却还紧握在手中,怕错过任何一通电话。累吗?肯定累。但累的时候,黄苠源就会想到小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和理解,以及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就又充满了力量。
“14天很快的。有医护人员在,有我们在,有全体居民在,一切就会好起来了。”
通讯员 彭旭卉 本报记者 潘高峰
?
肾移植居民需要“救命药”,怎么配药
“这是‘救命药’,时间紧迫,我一路奔跑挂号配药,好在医生破例等了我10分钟,总算配到了药。”提起3月11日上午突然接到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配药任务,山阳镇社建办工作人员李丽还是有点紧张,“感觉人生第一次在与生命赛跑!”
原来,那天一早,山阳镇蓝色收获小区突然被封控。居委会干部在排摸小区特殊困难群体时得知,小区有一名姓朱的女士做过肾移植手术,当天上午预约了专家门诊,原本一早打算去长海医院配药,且必须在11时前就诊。面对突发状况,朱女士心急如焚,专家门诊一周一次,万一配不到药就会断档。居委会干部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山阳镇疫情防控指挥部。
上午9时30分许,李丽接到指令,跟随指挥部的专车前往长海医院,谁知路上又遇堵车。“留给我在医院的时间只有15分钟,我一路奔跑,真是好事多磨,挂号环节也出了点小插曲,所幸专家得知我从金山赶来特地为封控小区居民代配药后表示十分理解,破例多等了我10分钟。药终于配到了,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李丽说。
连日来,全市广大社区干部、疾控人员、医务工作者等各条战线抗疫人员夜以继日、持续奋战,金山山阳镇也不例外。全镇上下合力,在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同时,第一时间排摸梳理封控楼道危重病人、独居老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加强服务保障和人文关怀,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如春风般温暖。3月11日晚,还发生了封控小区一小孩被狗咬伤、一居民高烧40摄氏度等突发事件,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抓紧时间派出专车闭环护送当事人到医院就诊。
“医生护士都太忙了,我也来搭一把手。”山阳镇海悦馨苑小区3月12日上午实行封控管理后,退休医生苏仁龙主动报名担任小区志愿者,为居民开展医疗服务。得知一名吴姓老人卧病在床,身上长了褥疮,需要隔天换药,他主动上门服务。考虑到自己对小区居民比较熟悉,他又忙着陪同医务人员上门为小区老人采集核酸。
春风送暖,玉兰初绽,杨柳吐翠,到处都是春的气息。“有热心居民向我们捐赠了100套防护服、200副一次性手套……虽然大家都很辛苦,但很温暖。我们相信,只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山阳镇海云居委会社区干部沈姗英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通讯员 王萍 本报记者 屠瑜
?
80多人滞留“毛坯房”小区,如何吃住
“做梦也没想到,会被困在毛坯房里!”3月6日,临时帮朋友到松江区洞泾镇光明云庐小区装修的装修工人简师傅,忙活了大约一个小时准备离开时,却被告知“封小区了”。
光明云庐小区于去年11月底交付,有不少联排别墅是毛坯房,眼下,不少业主正在装修。当天,和简师傅一样临时进入小区却被“封”的,还有80多人,包括装修工人、外卖员和一些未入住的业主,他们的吃住问题一度成为难题。好在两天后,在多方协调下,他们找到了已完成装修的租赁房。
“就像中了彩票一样。”说起这次经历,简师傅哭笑不得。刚开始被“封”,他觉得自己倒霉,还埋怨业主不守时才导致他没能及时离开。“本来约好10时见面,结果他们晚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不然我11时许就出去了。”简师傅说。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几天下来,简师傅慢慢转变了心态。3月8日中午,他在公共浴室里洗上了澡。他发现,进去前,保洁员在里面消了一次毒;等他出来后,保洁员又全副武装地进去了。“大家都不容易,主动配合也好早日解除封控。”简师傅感慨道。
当晚,几名“大白”为简师傅做了登记。第二天上午,他就住进了租赁房,开始居“家”隔离。简师傅说,接下来他会耐心等待,配合防疫。
53岁的老徐从老家山东来松江近20年,在“饿了么”做外卖员3年,已记不清出入过多少小区,但他说3月6日那天能让他记一辈子,没想到只是进小区送个外卖就被隔离了。“头一晚有些冷。”老徐说,“但碰上这种事,谁都不想的。那些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更辛苦,忙前忙后帮我们张罗吃住,我们也得理解人家。”
老徐告诉记者,自己在毛坯房里对付了两晚后,就搬进了装修好的租赁房中。“一日三餐都有人送,中午、晚上两荤两素,就连洗漱用品都有人准备。这两天,还有爱心企业送来了水果等物资。”老徐说。
和简师傅、老徐一样在隔离伊始感到不知所措的,还有那些忙着装修的业主。“来新房确认装修,交接不到两个小时,突然发现小区被封了。”一想到身边还有不到4岁的孩子,业主雨晴表示“有点崩溃”。好在,当晚物业腾了一间办公室给她和孩子应急。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第二天,雨晴在业主群发出了求租信息,很快就有热心邻居答应将自家的房子租给她。“大家连面都没见过,而且现在是特殊时期,能这样帮忙令我特别感动。”雨晴说。正是因为这份感动,后来每到分发物资的时候,她都会主动帮忙。“我也想为疫情防控出点力。”雨晴说。
“特别感谢大家的理解和配合。”采访中,云庐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金溢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了。3月6日至今,他每天都在想如何让大家方便一点,再方便一点。尽管政府出面和开发商协调了租赁房供大家免费居住,但部分干惯了体力活的工人还是坚持留在业主的毛坯房里。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日常洗澡是刚需,而现有的两间公共浴室使用的是电热水器,等待热水要一定的时间,再加上消毒,等待时间比较长。“我们还得再想想办法。”这些不便,金溢和筹备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疫情打乱了许多计划,但生活的精彩并没有因此中断。封控小区内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微信群里,人们先前的担心埋怨已逐渐被加油鼓劲取代。雨晴说,之前采购的家装材料已经差不多用完了,每天晚上休息前,她都会和丈夫讨论下一步的装修计划;想到意外“赚”了14天休息时间,老徐常常偷着乐;而简师傅也常打电话和10岁的儿子聊聊封控小区的故事,展望解封后的光景。
本报记者 杨洁 通讯员 王梅
?
被困孕妇临近产期很焦虑,怎样缓解
“可以安心在小区隔离了。”70岁的陈老伯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近日,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一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属地居委、街道快速响应,通过联系外区街道,解决了被隔离居民照看亲人的问题,化解了居民的心结。
“我被隔离在这里,我95岁的老父亲还在外区,怎么办?”突如其来的管控通知让陈老伯手足无措。今年70岁的陈老伯平日里经常去外区照看父亲,然而这次还没来得及安顿好父亲,自己就被封闭在小区内,真是越想越担心。于是,他找到居委会干部寻求帮助。居委会干部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告知会努力协调。第二天,居委会方面向街道自治办反映此事,相关负责人立即联系了陈老伯父亲所在地街道,后者得知情况后,回应会每日安排居委会干部上门照看老人,直到陈老伯隔离结束。
不光是老年群体,残障人士、孕产妇等特殊群体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小区封闭初期,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分组包干上门排摸人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排摸过程中,大家发现小区内有两名孕妇,其中一名孕妇临近产期,随时有分娩的可能。这名孕妇所在小区因发现一名确诊病例,小区要封控14天,这名孕妇和家属都很担忧:“要是半夜突然有状况怎么办?”“外面病人这么多,万一没有病床,这可怎么办?”居委会干部一边宽慰孕妇,一边组建了特殊工作群。群里除了两名居委会干部,还有两名社区医生:“有我们在,别担心。”大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孕妇,让她有事可以随时找到他们。居委会干部还每天上门看望这名孕妇询问有何需求,群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则密切关注孕妇情况,并不时提供技术指导,叮嘱她不要激动,也不要过于焦虑,保持平稳的情绪有利于顺利产下孩子。这让孕产妇和家属缓解了紧张的情绪。
通讯员 张城凯 本报记者 袁玮
?
宠物主人被隔离在单位两周,谁来“铲屎”
“请问是社工吗,我被隔离了,有急事,谁能帮个忙吗?”3月10日晚上9时许,浦东新区金杨街道罗山一村居委会社工叶凤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家住罗山一村48号的冯小姐告诉她,因为自己被隔离在单位,14天没法回家,“家里有两只猫咪,断水断粮怎么办?”情急之下,冯小姐想到加装电梯时曾加过叶凤的微信,于是便试着找她帮忙。
冯小姐告诉叶凤,目前她在单位已隔离近5天,“我的猫咪一只9岁、一只3岁,已经陪了我多年,谁能帮我给它们喂食吗?不然它们可能就活不了了,真是急死人!”
不巧的是,叶凤因手臂骨折,术后正在家休息,不能亲自帮忙。她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罗山一村党支部书记侯海燕,同时提醒侯海燕,冯小姐工作的地方有确诊病例,让大家千万小心。
因为社区有封控楼栋,侯海燕和其他社工忙得好几个晚上只睡了2个小时左右,但听到居民有需求,她还是毫不犹豫地说:“没关系,我们上门去给她喂猫。”第二天上午,冯小姐把消杀好的钥匙快递到居委会。侯海燕和社工章曦戴好口罩、手套,上门喂猫。
侯海燕先找到了猫咪的水杯——两只不锈钢小碗,再在厨房看了一圈,不确定猫咪平时喝的是哪种水,于是打开两瓶矿泉水倒在小碗里。随后,他们把猫粮倒在喂食的容器里。细心的侯海燕又看了看“猫砂”,里面的粪便已经好几天没人打扫了。于是,她客串了一把“铲屎官”(网络用语,指给猫、狗铲屎的人,多数用来指养猫、养狗者),不嫌脏、不嫌臭,戴着手套掏起了粪便,仔仔细细一块块挑出来,确保没有遗漏。
一只白猫不怕人,站在窗台前的沙发上晒着太阳,看到美食忽至,毫不客气地享用起了“大餐”。但侯海燕想起冯小姐说过有两只猫咪,便里里外外四处寻找,最后在床底下发现了躲在里面的黑猫,只见它睁着两只大眼盯着“不速之客”,十分警惕。“总算找到了!”看到两只猫咪都安好,大家松了一口气。但他们还是不放心,又打电话给冯小姐,确认了是这两只猫才放心离开,随手将收拾好的猫咪粪便带走,扔进了楼下的专用垃圾桶中。
喜欢拍摄制作小视频的社工章曦,把这个过程拍摄下来,发给了冯小姐;还告诉她,在她隔离结束前,他们基本隔天就会去喂一次猫,进门前会和她事先说好,钥匙由侯海燕保管,让她放心。冯小姐感动不已:“社区工作者太不容易了,感谢你们!”
居民有需求,社区干部尽心尽责尽量满足。记者了解到,在疫情下,社区干部人手严重不足。侯海燕介绍,居委会共有8名工作人员,但现在一人骨折、一人居住的小区被封控,每天居委会还要确保有两人24小时值班,让居民有事随时能找到人。
就在前天晚上,社区被封控楼栋的居民开始做核酸检测。社工和志愿者们提早为老人等不会使用手机预约的居民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医护人员紧缺,一时调度不过来,侯海燕赶紧联系医院临时调派了其他医务人员增援。等到核酸检测完成,已是凌晨2时40分了,但等待了近两个小时的居民没有一句怨言,有的临走前还对社区干部、医生表示感谢:“真是辛苦你们了!”
“有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值得了。”侯海燕说。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