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0 东方医院本部广场上,满载核酸采样医护人员的大巴整装待发 受访者供图
06:30 >>>西康路一核酸采样点,工作人员已做好各项采样准备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08:00 >>>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某小区,核酸检测有序进行,志愿者引导居民分批下楼 杨建正 摄
10:00 >>>浦东花木街道东绣路上的丁香花园小区居民在检测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12:15 >>>江西支援上海的医护人员在浦东羽山路山水国际小区为居民核酸检测 本报记者 薛慧卿 摄
“下楼做核酸啦!”今晨,无论是百年弄堂还是大型社区,是工地宿舍还是郊野农村,小喇叭喊话声回荡在上海各处,此起彼伏。
尽锐出战、以快制快,决战奥密克戎!今天,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核酸检测,吹响总攻的号角,只为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一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一天之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谈何容易。全国各地紧急驰援,基层一线勠力同心,群众百姓积极配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为共克时艰、共同守“沪”。
今天上午,核酸检测现场秩序如何?怎样做到市民群众“一个不少”、应检尽检?本报记者兵分七路,直击全市核酸检测。
应急采样队
百万多居民 “天使采样团”连轴转
今天凌晨4时30分,15辆大巴载着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的400多名精兵强将,牵头区内、外省支援团队1800人,直奔周边9镇、700个点位,承担起百万居民的核酸检测任务。6时起,“天使采样团”正式开采!
在浦东宣桥枫庭小区,有60幢楼的居民正开展核酸采样。浦东医院将应急采样队分为4个连,每个连下设若干个班。浦东医院的“连长”傅博告诉记者,今天,在宣桥枫庭小区设置了3个点。昨天晚上,浦东医院微信“应急采样群”里通宵信息此起彼伏,分工合作、对接人员、准备物资、核对信息……晚上7时开始,浦东医院就开始和街镇社区联系,安排对位、对接人员,凌晨收到任务清单后,再将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人。为了保证时间,很多采样人员提早住到附近的酒店里,一声令下,马上出发!“上午,居民们提早扫好了核酸检测预约码,保持距离、轮流检测核酸,秩序井然。”傅博说。
“天使采样团”,是浦东医院为采样人员们起的“美名”。早在本轮疫情之前,浦东医院就承担了浦东、浦西的应急采样任务。此前上海迪士尼出现阳性病例时,采样团紧急奔赴现场,一夜无眠;前几天,采样团又赶到浦西支援,“轻伤不下火线”,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老班长”乔向红在本轮疫情中临危受命,成为“连长”。52岁的她今天负责的是康桥镇采样协调工作。“上午6时开始采样,前面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实做细,确保万无一失。”她告诉记者,按照封控区和管控区的不同政策,哪些人不采样、哪些人三户一管、哪些人一户一管、哪些人上门采样等,都要事先将采样信息确认好。凌晨时分,乔向红拿到任务清单后,马上开启账号,机器点对点、连轴转分配好任务。每个居委联系人是谁,到哪里接医务人员等都要“无缝衔接”。
在此次的“天使采样团”里,还增加了许多外省市驰援的医护人员,他们来自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医院。“虽然素不相识,但共同的抗疫目标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接到任务马上沟通、迅速分工,默契尽在不言中。”本报记者 宋宁华
大型居民区
18个检测点 千名志愿者来守护
苏州河水潺潺流淌,绿树成荫生机盎然。今晨6时,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内环内规模最大的社区中远两湾城,再一次开展核酸检测,全社区18个核酸检测点位同时开工,医护人员个个全神贯注,一千多名志愿者上岗守护,现场秩序井然,气氛平静。
“看到有这些志愿者在,我觉得很安心,我也不会用手机,楼里面的志愿者都帮我把二维码弄出来,再打印好,陪我来做核酸的。”小区居民王奶奶对社区的核酸检测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中远两湾城常住人口近5万,在这个大型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并非易事。“做好核酸检测,我们依靠三个‘法宝’。”正在核酸检测点位沟通协调的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第二居民区书记邵建萍告诉记者,第一个就是摸清人口信息,近两年来,中远第二居民区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四百”入户走访、“每周楼栋一小时”居委会现场办公日,明确每月走访户数、走访内容和要求,及时梳理包括党员、志愿者、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优抚对象等人员信息,固定每月20日更新出租房屋、新生婴儿、独居老人和楼里常住人口信息数据,提前掌握了基本情况,形成了“靠谱”的底册。
第二个是采用“分点位、分楼栋、分时段”的“三分工作法”,第二居民区共有9栋楼,4000多人口,最远的两栋楼相隔1.3公里。邵建萍说:“为方便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我们设置了3个检测点位,并按照居民楼栋到检测点位的位置,设计一一对应的筛查工作预案,分点位高效开展检测。准备工作中,先将1758户、4070名居民进行划分,划分出各楼栋居民检测时段、列出检测注意事项,再通过楼组微信群、楼栋张贴等方式,提前进行告知。检测中,更安排专人分楼栋、分时段提醒居民下楼完成检测,做到待检人员不扎堆、不聚集,提高检测效率。”
第三个就是有一支“110”组合团队,“1”代表一名居委会干部,就是块长,“10”就是10名志愿者,志愿者老少分工明确,年长的志愿者负责在接到块长通知后,在楼组群中发放通知,发动大家下楼做核酸。年轻的志愿者负责给老人生成、打印二维码,护送老人做核酸等工作。“我们本来是‘110’组合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变成了‘140’‘150’,甚至更多的组合。这次就来了260余名志愿者!”邵建萍表示。
今天到岗的志愿者汤先生,已不是第一次参与核酸检测志愿工作,他说:“核酸检测人人有责,我们这么大的小区能安排得这么井井有条,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曹瀚文
市郊居民区
老弱病残孕 “出门难”有绿色通道
4月4日,上海市启动全市核酸检测,在金山朱泾,市六医院金山分院、朱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山区妇幼保健、金山区血站的228名医护自早晨7时开始进行核酸采样工作。同时,来自镇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近千名志愿者在30个村居提供宣传引导、秩序维护、二维码预约等服务,充分考虑小区、村、园区和“封控区”“管控区”等的实际情况,全镇因地制宜设置了49个采样点。
为了切实做到“全面覆盖、便民便捷”,朱泾镇还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开辟了绿色通道。上门核酸检测的名单由村居委会负责收集排摸,原则上只要身体吃得消尽量动员居民下楼。但最终核实下来,当天还是有近1400名高龄老人、残疾人、重病患者、孕产人员等需要上门采样。
10时30分,在朱泾镇塘园居民区,集中采样点人流减少,辖区内5个工位采样人员开始分批转场,除4人留点位继续开展集采外,6名医护迅速分装核酸采样用品,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小区志愿者组成四人小分队,分三组开展流动采样,开启“扫楼模式”。
老小区没有电梯,爬楼这件事对身着防护服的采样人员来说极其消耗体力。小分队这天的第一位采样居民就是家住6楼的一位78的卧床老人顾凤仙。一到老人家中,居委会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立即进行二维码预约和PDA扫描,随后,金晓蓉、陈家宇配合开展采样,对于上门服务的这些特殊人群,操作需格外当心,既轻柔又要操作到位,金晓蓉、陈家宇小心地观察着老人的状况,检测完成后反复问及老人是否舒适,确认没有问题后才离开前往下一家。
在刚生产8天的陆女士家中,流动采样队的到来让全家人十分感激。据陆女士丈夫介绍,因为妻子是剖宫产,伤口还未完全愈合,加上身体比较虚弱,所以提前与居委会进行了联系,希望辅助上门采样。小分队现场为产妇和新生儿先后完成了采样,还悉心关照家属要为产妇孩子认真做好日常防护,让产妇保持心情开朗等事项。
流动小分队送“检”上门,开启人性化温情服务,打通核酸检测采样“最后一公里”。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小分队片区负责人表示,我们打的是阵地战、快速战,调配灵活,互相之间可以火力增援,确保快速高效完成“扫楼”“扫埭”工作。
本报记者 屠瑜
建设者小镇
4小时测完 5000多工人很有序
在占地13万平方米的临港新片区101社区建设者小镇,居住着5515名建筑工人,共有16家施工单位分区居住。小镇里配备生活区、商业区、活动区、管理区等区域,相当于一个居住了5000多名居民的成熟社区。这里如何做好封控管理,在短短几小时内完成5000多人的核酸检测?
“不要急,大家排好队,注意间距。”今天,新一轮核酸筛查启动。凌晨5时半,101社区建设者小镇里,穿戴好防护服的志愿者组织工人分批到指定区域集合。工人们戴好口罩,安静有序地保持两米间隔排队。为了保证队伍不聚集、流畅有序,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派出一支50余人的志愿者小分队,合理安排并明确志愿者工作点位。志愿小分队由项目经理、技术经理等工作人员构成,在现场协调秩序,极大地充实了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力量。
“为了防止有些建筑工人用不来手机找不到二维码,有的工人手机老旧刷不出来二维码,在核酸检测点之外我们还另辟一块区域,挨个指导工人打开二维码,以避免检测点的拥堵。”志愿者王彬介绍,通过第一轮核酸筛查,工地已统计好了人员名单。这一轮核酸检测正式开始前,已通知工友们提前准备好核酸检测登记二维码,截图保存下来,以节省现场时间。
王彬告诉记者,目前,各单位已经按照足不出户要求关闭各片区出入口。超市、理发室、水果店等生活场所暂时关闭。每个分区内各自配备的食堂已储备足量主副食品等物资,三餐由后勤保障人员送到员工宿舍。封控期间,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在沪项目部还对建筑工人进行政策宣传、心理疏导,防疫物资则按照三个月的量进行储备。
上午9时半,101社区建设者小镇5000多名建筑工人全部检测完毕。本报记者 杨欢
市中心小区
“彩虹”应急队 哪里需要奔向哪里
“爷爷、奶奶,我们来给你们做核酸检测了,不要紧张噢。我们先登记下你们的身份证……”今天上午,得知四达路548弄世博花园有一对老年人无法下楼做核酸检测,虹口区欧阳路街道核酸检测“彩虹”应急采样小分队骑上“小毛驴”立马赶往小区,上门为他们做核酸。据这支核酸检测应急采样小分队负责人介绍,仅上午就为辖区内的5位下楼有困难的市民“上门服务”。
居住在世博花园小区内的这对老人,男的今年88岁,中风导致瘫痪卧床不起,老伴也已85岁,患有帕金森疾病,行动不便。所在的祥德居委会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与街道相关部门联系,请求“支援”。“彩虹”应急采样队的欧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接到任务后,在志愿者的陪同下,上门顺利完成了采样任务。
据该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彩虹”应急采样小分队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困难群体开展精准化帮扶,比如为不能下楼、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专门的上门检测,为有就医需求的患者提供就医对接服务,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体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虹口区还有多支类似的应急采样小分队。广中路街道、江湾镇街道等成立了由年轻的医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小分队,一般由3位人员组成,他们骑着“小毛驴”或共享单车,到需要的点位上门服务,不仅缓解了医护人员的压力,更为虹口区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确保所有人应检尽检,不落下一人。
本报记者 袁玮
百年老城厢
一排排弄堂 从北向南依次推进
“一组30人,间隔2米,西成居委辖区居民近1800人,一个也不少,准备就绪!”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西成里,临危受命的“老书记”王莉莉站在弄堂口现场调度。
今天上午6时,上海新天地,距离中共一大会址不远,西成里居民依次走出百年老弄堂,在社区花园“追梦园”有序开展核酸检测。非常时期,一个百年老弄堂的核酸检测,就是上海基层治理抗疫战斗力的缩影。
3月以来,西成社区进入封控状态。几天前居委社工“集体隔离”。此时,已经调任街道工作3年的西成居委“老书记”王莉莉临危受命,带领4位社工驰援西成。
百年西成,老人们普遍不用智能手机,不会健康云核酸检测登记,怎么办?有办法。对照最新户籍资料,临时社工和社区志愿者一个个核对在册老人信息,做好健康云登记,二维码一个个打印在A4纸上,244位70岁以上不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一个也不少。4月3日,挨家挨户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盒,“A4纸二维码”一并交给各位老人家。
今天一大早,“集中隔离”状态中的西成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震杰、西成居委主任戴瑾,通过社区志愿者微信群、社区党员微信群,随时联络检测现场。西成居委辖区,沿马当路从北向南,西成里、普庆里、新民邨,一排排弄堂,依次推进,志愿者的小喇叭及时预告,“居民们,可以出门了!”
一大早,马当路上,2米间隔标识线上,从老弄堂里走出来的人们,一字排开。芳邻们见了面,不好聊天了,招招手,隔着口罩,笑一笑,好天气,今天检测,一定会顺利!
一个小插曲是,王阿姨闻令而动,完成检测,回家。钥匙呢?哎呀,着急出门,钥匙,忘带了!
“不急不急,侬先请在居委坐坐,警察同志马上来帮忙!”王莉莉一边安慰老人家,一边电话联系警察。百年老弄堂的居民们,太可爱了,支持抗疫,一个不落!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海岛村居点
过半是老人 志愿者接送做核酸
今天凌晨5时半,天刚蒙蒙亮,崇明区横沙乡的核酸检测就拉开了帷幕。到今天中午,横沙岛将要完成22900余人的核酸检测,其中,有13400位左右的老人,还有一些孕妇、病人等行动不便群体,如何让他们安全顺利完成核酸检测,成为了今天上午横沙乡工作的重中之重。
清晨6时,在横沙乡公平村村委会,村民们开始按照家庭或生产队的编号,陆续被通知前来进行核酸检查。现场画有2米线,村民们安静地排着队,检测现场井然有序。因为考虑到农村地区民居比较分散,让行动不便的村民一大清早来做核酸多有不便,于是村委会组织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接送部分村民前来进行核酸检测。
于是,一辆辆小三轮、私家车将老人、孕妇等接到核酸检测点,如老人不便下车就让他们坐在车上完成采样。对于卧床不起、不方便出门的老人、病人,工作人员则会上门进行检测。截至今天上午8时半,该村860位村民已经全部完成核酸检测。
记者从横沙乡获悉,从今天凌晨5时半开始,横沙乡的25个村居在村委会设置了24个点位。检测人员以生产小组作为单位分批检测,采取20∶1的混管方式,尽量将家庭和邻居安排在一起,如果发现检测异常,这一方式可以用最快速度缩小排查范围。
在核酸检测现场,设置了2米排队线、小喇叭,引导村民有序检测,提醒他们在完成检测后马上回家,足不出户。各村居之间只留一个进出口,并设置了志愿者24小时值守,确保核酸检测过程安全有序。预计11时,全乡核酸检测工作将全部完成。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