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医院医疗队为患者发放中药 采访对象供图
武汉协和医院医疗队队员用自带的文创产品为患者打气 本报记者 郜阳 摄
“亲爱的战友你好,2020年春你们逆行出征、驰援武汉、不畏生死、不记功名,这份救命恩情和战友情谊我们铭记在心,武汉人民感谢你们!现在上海疫情形势严峻,全国医疗队纷纷请战,湖北医疗队亦在今日抵沪与你们并肩战斗!我们深知当地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亦晓你们护佑上海人民生命健康的决心与毅力!希望你们保重身体、不惧网络流言,与各省医疗队一道奋勇战斗,早日实现疫情拐点和病例清零!万盼珍重!”
4月4日上午,两年前曾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上海医护人员收到来自“雷神山医院党建人事部”的短信,他们此时正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看到这则短信时一下子“破防”了。“虽然不舍得您,但能在同一个地方一起抗疫,也是万般不舍中值得庆幸的。”彼时,还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N3舱战疫的龙华医院医疗队队员陆巍给“战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方燕红发去消息。
同饮一江水的两座城市,再次因抗疫紧紧团结在一起。两年前,我们来“汉”卫生命;这一回,1200多位白衣天使来“沪”你周全。“武汉战疫,上海瑞金医院支援我们,给予极大帮助。如今上海有疫,武汉人民与他们携手共渡难关。”武汉市第三医院领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丁敏道出所有援沪队员的心声。
治病更要“愈心”
2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到援沪通知,立即组建由中国最早的新冠方舱医院——原江汉方舱协和医疗队为班底的52人医疗队。“当时,武汉协和医院接管的江汉方舱医院实现‘零感染,零回头,零死亡’,是武汉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援沪医疗队领队孙晖表示,这支援沪医疗队针对方舱医院特点,不仅派出感染科、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人员,同时也派出心理团队。医疗队引入心理疏导机制,带领舱内患者跳舞、打太极、唱歌、做手指操等,开展各式心理团建,治愈、抚慰患者,创建“和谐与爱”的方舱。
7日晚,武汉的“大白”与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W1舱的患者玩起心理团建。这场“呵‘沪’朋友拥抱希望”心理减压团辅活动中,医疗队护理三组队员带着患者边唱边跳《最炫民族风》,“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这群方舱“老将”还展示当年学过的简单手指舞,与患者一起挥舞手臂、舒展肢体,瞬间拉近了医患距离。活动结束后,还组建“人间四月天”抗疫医患微信群,相互鼓励。
要强调的是,需要“愈心”的还有援沪医疗队队员自己。8日下午,刚出舱的林婉婷得知奶奶离世,“总觉得还有时间陪伴,回首时徒留遗憾……唯有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继续完成您的心愿,才是最好的回报!”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段文字,与奶奶“隔空”告别。林婉婷的奶奶是儿科医生,对自己的择业从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奶奶的言传身教,让她明白医者仁心,舍小家为大家,“现在应该以坚守来缅怀,把眼前的事做好”。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协和医院还依托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服务,为进方舱医院的患者开设线上慢病问诊平台。由于服务要24小时在线,为确保及时回复患者咨询,许多医生在兼顾工作之余,还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武汉协和医院援沪医疗队接管的1325张床位,已全部收满,领队孙晖对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说:“沪鄂一家亲,两年前武汉江汉方舱、两年后上海新国博中心方舱,我们一直战斗在一起。等到胜利时,我们再回首!”
中医适宜技术受欢迎
6日,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进入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W 1舱,与其他三支湖北医疗队合力救治新冠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这支队伍发挥特长,为有需要的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锻炼的指导,并进行穴位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
“我们在防护服上写上‘上海加油’‘我来守沪’,身上贴了‘湖北省中医院’标识,被舱里的叔叔阿姨看到后,纷纷招手欢迎。不少病人还主动帮忙分发饭菜。”护士万好平回忆,进舱后,队员们逐个为患者测量体温,询问身体有何不适,有位患者自述头晕、腰疼,睡眠和肠胃都不太好,队员给他量血压时还教他按摩穴位,“叔叔,这是足三里穴,没事时可以按摩按摩,照我这个力度。”万好平和队友一起教患者如何按摩穴位,一下午教了十几个人、十多个不同功效的穴位。
“我们对中医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很感兴趣,能不能带我们学一下。”有病人提出希望,于是医疗队里的老专家尽可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治疗。
中医院护理领队杨晶护士长介绍,进舱前,全体队员反复进行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及院感防护培训。“目前上海昼夜温差较大,大家进舱后防护服里的衣服很快就湿透了,随着夜间气温下降,湿透的衣服又让大家冷得打寒战。尽管如此,每个队员依然尽职尽责,舱内患者也都对湖北医疗队队员点赞。”
生日收到“特殊的信”
7日清晨5时56分,为病人取早餐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荣梦玲正走在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的舱间空地上,看到一轮红日升起,便请队友拍下一张照片。她就要下班了,这是她和同事在此值守的头一个深夜班。而当荣梦玲和25位同事脱下防护服走出舱外,已是上午8时,春日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医疗队队员们从深夜2时开始,穿着防护服忙碌了整整6个小时。
值班医生蔡书翰是中南医院ICU副主任医师,分别参加本部和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抗疫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介绍,深夜班的主要工作是巡视病房,发现身体不适的病人要及时处理,要按时给病人测量体温、血糖,开医嘱,发放药品。一晚下来,几乎没有休息。
蔡书翰巡视时,发现一位病人患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平时需戴呼吸机睡觉,而他的床位正巧电源坏了,便将他调到空置的抢救室里,戴上呼吸机,并检查呼吸情况,让他睡上安稳觉。“在方舱接诊的病人大多病情比当时在武汉接诊的病人轻,说明疫苗接种非常有效,”他说,“希望上海能尽快战胜疫情。”
“感谢你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换来我们的平安……”6日晚上,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医生曹建雷在方舱查房,家住徐汇区的一位8岁患儿递上这封用铅笔写的感谢信。他和妈妈在一个舱,爸爸、爷爷带着他弟弟在另一个舱,援沪医疗队帮他解决在方舱里的学习问题,他特别开心,专门写信感谢。可小朋友不知道的是,那天也是曹建雷38岁的生日,“害怕在山东烟台老家的父母为我担心,这次我来支援上海,没有跟他们说,”曹建雷说,“虽然没有生日蛋糕、亲朋好友的祝福也大都没有第一时间看到,但在生日当天获得上海市民的支持和肯定,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在队友和患者的共同祝福下,他许下生日愿望:在所有援沪医疗队的帮助下,上海能够早日挺过难关。
还有一处细节同样让人动容——在采核酸的一天深夜,因为患者的那一侧没有椅子,为了保证采集的准确性和人性化,中南医院医疗队队员在采集操作时也都保持站立姿势。“四个多小时一直站着采集虽然很累,但为了快速准确完成任务,大家都咬牙坚持。”主管护师郭琴说。
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郑军华告诉记者,来这里的援沪医疗队中,有很多是两年前在武汉时的战友。“上海疫情最关键、最吃劲之际,全国医疗队能够来上海支援,我们充分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各省市医疗队的驰援对打赢这场‘战役’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