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太来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四十八个“娘子军”,疫情期间全部到岗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进入5月,上海六个社会面基本清零区的市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区内企业复工复产“白名单”也正在迅速加长。特别是保供和防疫相关企业复工速度加快,以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加强疫情防控基本设施建设。今天上午,记者采访了青浦、金山、普陀三个社会面基本清零区的企业,了解复工复产最新情况。
青浦太来合作社
100%复工,32吨茭白妇女扛
“你看这32吨茭白,都是我们女工扛过来的,马上要运到市中心去。”今天上午,在青浦区夏阳街道太来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印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
作为一个保供企业,太来合作社如今几乎24小时运作,为中心城区和本区居民提供最需要的绿叶菜和优质蔬菜。从4月15日开始,合作社已经100%复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流水线上,一捧捧不同品种的新鲜蔬菜被放到一个淡蓝色的大号马甲袋里。品种有生菜、油麦菜、茭白、菜萁、茄子、青椒,还有送的生姜、大蒜,这些都是当下市民喜闻乐见的新鲜蔬菜和绿叶菜,12斤一共60元。王印说,这个价格在全市应该算很低的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企业应该拿出应有的责任担当。王印说,他现在压力很大,真切感受到市民的焦虑和迫切需求,各区镇也一直在催他送菜,不抽烟的他最近也抽上了烟。
4月30日,王印感到疫情严峻,在公司开了一个动员会,要求转入闭环运行。让他感动的是,公司48个女工全部选择了留下。最初连洗衣粉、妇女用品都没有,睡觉就在会议室里打地铺。这些女工让王印非常感动,不喊苦不喊累,一天要站十几个小时,很多人一天站下来腿都肿了。昨天进的32吨练塘茭白,都是这些女工装卸的。早上7时开始工作,一直做到深夜12时,下班后洗澡还要排一两个小时队,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而王印天天在包装车间办公,有时自己也去扛大包。王印说,他自己还有所有员工,都感到吃的这些苦受的这些累非常值得,能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吃到新鲜满意的菜,让市民少些焦虑,他们就觉得特别有意义。本报记者 沈月明
金山枫泾镇叶聚兴粽子厂
快速恢复产能,备战端午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金山区枫泾镇的叶聚兴粽子厂,在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各司其职,5名工人正在娴熟地包粽子,平均15秒就能完成一只;2名工人则在对粽子进行最后的封口及分装,准备发往上海市区。
负责人陈勋是枫泾粽子第四代传人,负责“叶聚兴”老品牌的振兴恢复工作。他介绍,粽子的生产线现在都是半自动化的,即洗米、拌米和拌料的环节都用机械操作,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入。目前工厂封闭管理,4月16日刚复工时,每天只能生产3000只粽子,现在可以达9000只左右。5月对于粽子行业来说,是难得的销售旺季。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在没日没夜地生产了,最高峰时一天可以生产3万只粽子,去年一年,就产出了近100万只。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秉承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上前期有良好的口碑,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陈勋说,“目前最受市民欢迎的是五花肉粽、蛋黄粽,还有陈皮豆沙粽。我们还研发了时令系列的产品,包括竹笋粽子、梅干菜肉粽子等,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可以开开心心吃粽子、过端午。”
本报记者 屠瑜 通讯员 朱丽燕
普陀施耐德工控
防疫“不掉链”,生产“不停工”
办公室里支一张行军床,虽然不如家里的床垫舒服,但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耐德工控”)的总经理乔卫新睡得很踏实。
伴随着上海实行“三区”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管理,公司近日恢复了生产线。这对乔卫新意味着新的挑战,他既要确保全公司的防疫安全“不掉链”,还得守住车间产线“不停工”。
施耐德工控生产模数化智能家居、办公用交流接触器等产品。产品除了对工业基础设备厂商意义非凡,对正在紧急建设的上海后备医疗保障设施更是意义重大。乔卫新说,作为企业的负责人,生产不能停,防疫不能松,肩上的担子很重。
施耐德工控在园区有11000平方米的工厂区域,现已有227名一线员工及工厂管理团队进行全封闭运营生产。
227名员工,生产不停工,可以保住施耐德的重要产能。“按照这样的产能及考虑到上海和周边城市的防疫控制形势,我们必须提前拉入更多原材料,这样就需要临时仓库来保障封闭生产的原材料储存。”乔卫新介绍说,而公司原本在嘉定的外仓,也早就处于封闭管理期。
“一面是生产不能停,一面是货物没有足够的储存空间”——这是封闭生产前,让乔卫新最犯难的事。未来岛园区党委书记钱世嵘了解情况后,马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匹配园区资源,实地看场地,再到线上开会、签署临时仓储租赁合同,运送货物进仓,只用了两天。“真的太快了,还是周末,园区召集了相关负责人线上开会,签署相关文件后,当天下午就派了工作人员来帮我们打扫仓库,第二天,货物就送了进来。”乔卫新说,看见一箱箱原材料摞起来,他的心定了。本报通讯员 丁婉星 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