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想到东坡 室内风景之二十·翔游(中国画) 大千画图 我们最爱的那本书 天台远眺 径山的茶氛和禅境
第7版:夜光杯 2022-05-04

径山的茶氛和禅境

喻军

记得那日从天目山下来,顺道去了蜿蜒东下、以径通主峰而得名的径山。车在不太规整的山路上颠簸,周遭荆竹翳路,岩峙谷张,不多会儿,珮环作响的水声和簇黛攒青的远山盘桓而现,顿有迥出尘境之感。

到了山顶,方知径山寺正在大修,包括宋式全木结构的重阁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万寿禅寺等,都处于夯土筑基的复建阶段,未免稍感遗憾。但空翠扑人的山色、古木蔚荟的园景和曲致幽阒的禅舍,以及茶坡上霁洁的云雾,沁人肺腑,勾起一缕清净的心素,颇觉山性我性、山情我情之妙谛也。其实对于径山,可谓少知向慕,略知茶史的人都知道,这便是1200年前“径山茶宴”之遗址所在啊!

目下的径山寺,虽无杭州灵隐寺那么知名,却有“江南五大禅院之首”“东南第一禅寺”的盛誉。南宋绍兴年间,大慧禅师驻锡径山,倡导看话禅法,一时三千衲子云集,为径山最鼎盛时期。径山亦擅名海外,建于天宝元年的兴圣万寿禅寺,乃径山慧焰常明之古刹,不仅法嗣逾百代,亦为日本临济宗之祖庭。当年日本僧人来华求法,必到径山参学,得法后回日本传续法脉。径山历代高僧除注重禅法的阐扬外,另一项文化功业,即对于“径山茶宴”的创建。各种史料显示,日本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无品茶的风尚,自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始,才渐有饮茶风习的回馈。后来茶道大兴,乃因700余年前,日本僧人在径山拜师学茶艺、茶礼,将之引回日本所致。

径山开山祖师、御赐“国一禅师”的法钦和尚,“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余杭县志》),实与林深山高、雨量充沛及四季分明的当地气候条件有关。不想他无意得之的佳品,后来竟成禅茶兴起的本源。径山茶除供佛及僧侣自用外,还与龙井茶、天目茶齐名,一并列为皇室贡品。宋孝宗曾亲临径山参与茶宴,并题赠“径山兴圣万寿禅寺”,800年前勒石,至今残碑犹存。

所谓“径山茶宴”,实际上是一种品茶的仪式:众人列坐左右,于茶气氤氲中一边品茗、一边议事,颇具坐而论道、参禅忘机之风。间或有点茶、献茶、闻香、观色、斗茶、叙谊等形式的穿插。作为禅门仪轨和茶会礼仪的结合,径山茶宴有一整套礼仪程序的设定,比如张茶榜、击茶鼓、上香礼茶、煎茶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鼓等,同时师徒之间用禅宗“参话头”的方式进行答问交流。南宋时,日本僧人南浦绍明等正是在径山拜师,一边学禅法一边学茶礼,历时九年方“满师”回国,遂成日本茶道的始祖。

茶宴并不局限于僧人,有时还吸引一些与僧人有交集的香客、施主或文人学士。他们来到素净的茶舍,团团围坐,品茶论诗,享受着安宁清净的文氛。历代登临或歌咏过径山的文人较多,比如杜牧、陆羽、蔡襄、苏轼、苏辙、陆游、范成大、周必大、钱谦益、王夫之等,共存诗122首。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为陆羽和苏轼。公元763年,陆羽从杭州来到径山品茶,现存一口位于双溪凉亭头,深不盈尺、大旱不竭的“陆羽泉”,即为陆羽当年汲泉品茗处。据传,陆羽一度住在径山植茶树、研茶道,同时撰写《茶经》。苏轼一生两度任职杭州,由于地利之便,共赴径山四次,存诗12首。他十分关心径山寺的状况,与住院僧人尺牍往来共八封。“乌台诗案”落难黄州之时,径山寺曾派人求苏轼题额,他非但没有拒绝,还写了一幅大藏经碑文相赠,另附赠一幅吴道子释迦牟尼像绢画,可见情义之殷。后苏轼结束海南流放回常州卧病之时,径山寺住持闻讯至常州探望,苏轼大为感动,遂题诗一首以纪之。不久,苏轼即告病逝,为纪念苏轼与径山的深厚交往,今有一处东坡洗砚池见于山中。事有凑巧,就在我写文的当口,得知苏轼逝世920周年纪念活动正在径山举行,按文宣所示,有学者提议设立东坡书院径山分院,以赓续这份千年的法缘。

记得那天,我踱进悬有“清凉法界”匾额的法堂,间或于寮房一带的长凳小憩,体味径山那份特有的安宁和清寂。其时,正是江南可堪寄怀的落花时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