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谦敬有别 花中舞(摄影) 想念蔷薇花墙 苏打饼干 徒子徒孙 风载云旗出不辞 小满,绿叶成阴子满枝
第8版:夜光杯 2022-05-21

徒子徒孙

吴莉莉

学生蔡君给我报信,他的儿子、读四年级的泓博,获得“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青少年组上海赛区初级创意编程组二等奖”。这场比赛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方面的大赛,当爹的将获奖证书“微”来,欲与我共享喜讯。计算机专业我是外行,获奖的含金量有多重我也不清楚,掠过证书影印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签发处落款——倪光南院士遒劲、洒脱的签名,这才掂出它的分量。倪光南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领域权威,他是上海复兴中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的校友。倪院士兄长、著名的物理学家倪光炯,弟弟、著名的电机工程专家倪光正,都曾在复兴中学求学。一门三杰,倪氏兄弟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复兴人尊重的学长。

六十多年前的老校友倪院士为学弟、复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硕士生出身的蔡君儿子颁奖,论资排辈可算三代人了。这事蛮有趣,蔡任职于沪上大型互联网公司,是技术负责人。他的孩子也迷上信息科学,小荷已露尖尖角,孺子可期。由爷爷级的院士校友为孙辈级的小学生获奖证书签字,复兴有光,蔡君有光。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沾了些许微光,不免有点洋洋得意。

这个小小蔡,说来算我的徒孙了。上幼儿园时由他爷娘带到我家来玩过,长得白净、斯文。大人聊天,他一边安安静静地坐着,翻看从自家带来的图画本。他妈说,小人平时书不离手的。三年级时就读了不少书,连文字本的《少年读资治通鉴》也啃了下来;围棋、国际象棋、桥牌都会玩。孩子最喜欢的事是做数学题,空暇时,父子俩常在家玩“奥数”比赛,做“编程”游戏,乐此不疲。在学习中玩乐,在玩乐中学习。小家伙也欢喜运动、喜欢音乐,踢几脚足球、弹几首钢琴曲,他都拿得起。除了学校的课业,校外活动还很多,小人儿也不觉得累。平时蔡君工作忙,育儿的担子妈妈挑得多些。妈妈小赵育儿观念前卫,管教孩子的缰绳张弛有度,放得开、收得拢,“都是泓博自己要学的,我们从不勉强他”,妈妈说。兴趣是学习最强的动力,四年级的小朋友,五花八门的奖状拿了许多,就在前两天,这孩子又得了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获奖证书,旁人眼里,这爷娘看来当得好不轻松自在。

岁月如梭,二十多年前蔡君的些许轶事片断,想起来清晰如昨天。高一新生入学的八月,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须住校生活。开营那天早上,我进教室,一眼就看见前排座椅上,有个小男生双手紧抱只带有荷叶边枕套的大枕,规规矩矩地坐着。别的男生行装全马马虎虎的,这让我特别记住了小蔡。高二时,年级组到东方青少年活动基地学农。接车的大巴士停在校门口,他母亲早早地捧着棉被、脸盆等行李来送行,儿子一旁两手空垂。事后被我训了好几句,蔡君有些委屈:“阿拉娘自己要拿额。”他父母都是工人,独生子品学兼优,生活琐事爷娘多担待点,他们认为很自然。

传统、朴素的育子法照样成就了一代人,蔡君夫妇都是名校毕业,育儿观当然理性些。复兴中学老校长彭文怡先生治校时,常将圣人孔夫子“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这名言挂在嘴边,复兴人个个耳熟能详。已步入不惑之年的蔡君自己早记住了,并将它当作校训、家训传下去,得益于“少年养成说”,泓博小朋友是有幸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