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10分钟就可搭建完成的便携式负压病房是长海医院的抗疫“新武器”,它能在短时间内根据需求进行“变身”,既可用作核酸结果不明患者的隔离治疗室,也可化身临时血透室、临时产房、临时抢救室等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申城医院门急诊陆续恢复,如何在保障医疗机构日常运营的同时做好院感防控?
过去2个多月里,在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这场“遭遇战”中,大家意识到,对奥密克戎的防控策略,不能还停留在两年以前了。记者观察到,医院或从细节着手降低感染风险,或升级硬件防患于未然,推出一系列新的应对之策。
精准研判 加强通风
本轮疫情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急诊、手术等医疗救治从未停歇。数据显示,近两个月,该院急诊多次单日接诊量超1000,较平日上升42.85%;救护车单日接诊多次超100辆,较平日上升68.33%。
医疗救治的通道保持畅通,在感控上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发挥了实效。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介绍,中山医院利用新冠核酸Ct值,精准研判感染者及其传染性,快速转运病人。“理论上,Ct值每减少1,意味着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翻倍。”胡必杰称,“同时,也要看感染者处在什么阶段,是起病阶段,还是恢复阶段?”
他举例说,如果核酸阳性的Ct值40左右,而且采样后数小时获取报告单,其间一直戴口罩,那么感染者的传染性很小,密接者的圈子可以划得很小,避免医务人员不必要的“非战斗性减员”。
精准研判后,隔离、消毒也要快。“对付奥密克戎,一定要以快制快,在几个小时之内,就把整个防控措施全部落实到位。”胡必杰解释,对于病区里的核酸阳性者,能马上转移的,就马上转移出去;不能转移到院外的,就安排到负压单间病房,至少要离开原先的非隔离病房。
胡必杰还认为,现阶段是最需要强调医疗场所室内空气通风的时候。这是因为,对于奥密克戎而言,如果没有很好的通风,室内如果有感染者,将有大量含病毒的气溶胶排到空气当中,存在巨大风险。中山医院在急诊抢救大厅和急诊补液室,将多个窗户的大玻璃换成大功率排风扇,还添置了数台移动式空气消毒机。此外,医院还增加了使用次氯酸雾化方法进行空气和物表消毒。
应急装备 平疫结合
疫情防控下,如何做到既保证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同时也做好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隔离筛查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给出的选项是:便携式负压病房。
“便携式负压病房是一款多功能应急装备,只需10分钟就可搭建完成,还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变身’,既可用作核酸结果不明患者的隔离治疗室,也可化身临时血透室、临时产房、临时抢救室等。”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王洛伟教授告诉记者,“其内置的新风系统可以将污染空气过滤为干净空气,过滤率达到99.99%以上。”
5月14日,80多岁的孔阿婆因突发走路不稳伴恶心呕吐,被送到了长海医院急诊。由于孔阿婆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症状,医院急诊第一时间启用便携式负压病房对她进行救治,仅用2分钟就转换成了脑卒中抢救室。医生进入后,给予心电监护检测生命体征,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孔阿婆的核酸结果证实为阳性,待老人病情平稳达到转运标准后,她被转至定点医院展开后续治疗。
自5月投入使用以来,便携式负压病房在上海长海医院急诊已完成40多例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隔离收治。
缓冲楼层“楼长”负责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住院病房疫情防控风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对内外科大楼各科室的整体布局做了精细化调整,每幢楼宇均设置缓冲楼层。院方解释,急诊收治但尚不能满足入院条件的患者会先来到缓冲楼层单间隔离,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则按照医院院感防控要求,进行人员防护和负压手术室手术。
在每晚7时的仁济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例会上,各“楼长”率先发言,逐一通报每日所管辖楼栋的人员信息、核酸检测、楼层管理等情况。每位“楼长”由一名院领导担任,全面管理一栋楼宇。无论是出入口管理、院感防控、就医流程、医疗救治,还是环境卫生、安全消防、服务质量、物资保障等事务,“楼长”全权负责。
实行“楼长”管理措施以来,各项责任被“扛起来”了,疫情传播风险“降下来”了,重点人群行动轨迹“稳下来”了,各项制度的执行“严起来”了——就从一直是“老大难”的大楼出入口管理来看,原来遇到问题,通常采用远距离指挥协调的方法,处理时间较长,部分突发事件处置效果不佳;有了“楼长制”管理机制,所有问题现场决策现场解决。出入口处的闸机设置规则,就是“楼长”根据实际情况和多日运行观察后做出的合理调整。
本报记者 郜阳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