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秋秋
本报记者解剖了复工复产之中,上海中小企业的“4只麻雀”,将企业的痛点,写得明明白白。
看完,心里沉甸甸的。
企业的背后,是工作岗位,是每个月的工资,更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许多中小企业,在疫情中熬过了两个发薪日,苦苦盼望解封。然而,物流、成本、生产资料等环节的障碍,让部分企业又害怕开工,宁可再等一段时间,看看形势……
中小企业,是市场的活跃细胞,更是先知春江水暖的那一只鸭子。鸭子不愿下水,意味着水还不够“暖”,也意味着前期出台的抗疫助企的措施,力度还不够大,实惠还不够多,见效还不够快。
比如,国家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有的力度已经超过了此前上海助企的《行动方案》。这充分说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胆子可以再大一点,步子可以再大一点。
昨晚,上海研究部署复工复产和加快经济恢复有关工作。要求很细,决心很大,话讲得很重。防疫,是第一要务。经济,也必须稳住。上海正在“控得住”和“放得开”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稳妥的平衡。这需要耐心,更需要破局的勇气和担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企业就是“青山”。而要留住“青山”,就需要“店小二”更热情一点。对遇到困难的企业,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上海已经对各层各级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的、毫不含糊的要求,要进一步发扬“店小二”精神。
我想,每一个“店小二”,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去过几次一线、基层?了解企业的痛点、难点吗?能做到“送政策上门”吗?助企的政策,能否更“震撼”一点?措施能否更实惠一点?细则能否更便捷一点?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上海的复工复产,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只有“店小二”都再热情一点,那么,各个环节上的“物理变化”,才有可能出现复工复产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