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来访是对我们的信任,理应把这项工作做好,做不好是不应该的,做好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昨晚,作为2022年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获奖者之一,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办事处信访办主任徐科兵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的信访故事和工作感悟。
真情感化赢信任
2015年底,徐科兵从部队转业到街道做信访工作,2018年,刚担任石泉街道信访办主任的他就碰到了地块旧改征收,遇到了返沪知青邹先生(化名)。
邹先生父母已经去世,有兄弟姐妹5个。邹先生和儿子、儿媳,一直住在他父母留下的二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窘迫。房子要被征收,他觉得如果只能分到五分之一的征收款,生活将更加艰难,于是四处信访。
一天晚上,他来到徐科兵办公室。“他能来,就说明对我有一点信任。”徐科兵和他一直谈到凌晨,从他的生活现状、兄弟姐妹的家庭情况、旧改政策、将来的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谈得很透,他的心结也慢慢打开了。
然后,徐科兵逐一去协调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还亲自驾车把他们接到街道驻地,让他们兄弟姐妹重叙亲情。终于,邹先生的兄弟姐妹做出让步。在他的帮助下,邹先生一家最终顺利签约搬进了征收安置用房。邹先生的儿媳还对邹先生说:“从新疆回来这么多年,没看到哪个人像徐科兵这样,对你如此关心。”
百个口罩情换情
邹先生问题的顺利解决给了徐科兵很大的鼓励和信心。2020年,他又化解了一个旧改征收矛盾的案子。此案的主人公是一名信访多年的阿姨。徐科兵了解到阿姨的女儿比较忙,平时没有人陪,于是经常找阿姨谈心,逢年过节、阿姨骨折住院时都去看望她,一来二去,感情拉近了。他慢慢发现,阿姨其实家里条件并不差,也不缺房子,只是有点钻牛角尖,想争一口气。他就从阿姨和女儿两方面做工作,慢慢地阿姨的心结就被打开了。2020年上海突发疫情,阿姨的女儿还主动打电话给徐科兵,并主动给街道信访办捐赠了100个口罩,这让他非常感动。
“我有时会扮演临时子女的角色,别人以前也做过,但可能在沟通的温度或者次数方面,没达到效果。”徐科兵说,回顾这些年信访工作,也有委屈,但其实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某个时刻或者在某件事情上,得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信访工作的成败,不仅在于化解矛盾,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代表党和政府做群众工作,留给老百姓的温暖是否久远。将心比心,以情换情。”
冲锋在前不后退
这段时间,徐科兵一如既往地认真做好信访件办理工作,针对信访人的诉求,他会首先和他们产生共鸣,再给他们讲疫情防控政策,讲物资保障、基层运转中的故事和不易,再讲战胜疫情的决心,方方面面都讲透,慢慢把来访者的情绪稳定下来,最后处理好。
在处理信访工作外,徐科兵也带领团队奋斗在抗疫一线。有一次,在上门排查有阳性病患的楼栋前,有同事为他担心:“你家有两个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就让我们上吧!”徐科兵严肃地说:“我们只要做好防护,其他的不讲条件,该上就要上!”
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5月25日至26日在京召开。上海信访系统共有4个集体和3名个人受表彰。市信访办主任王剑华表示,要全面落实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本报记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