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上海博物馆学院共同为全国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特别策划的《文物里的唐诗》六一线上公益活动,结束连续7天、每天1小时的线上直播。昨天截止的“我为文物赋诗”作品征集活动,收到了100多件小朋友的投稿。在“上海博物馆学院”视频号,7场直播共吸引近7万人次观众,获得超过40万次点赞;而同步直播的新民晚报“上海时刻”视频号,6月1日的首场活动就吸引了36万人次在线观看。孩子们跟着“蛋蛋哥哥”张和鑫的讲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取了治愈心灵的力量。
读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许多小朋友都对唐朝人饮酒的盛况心向往之。在6月6日的《胡麻饼样学京都——风靡唐朝的外国美食》直播中,“蛋蛋哥哥”就亮出上海博物馆藏的唐三彩凤首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唐三彩象首杯等一批文物。优雅别致的造型、精致华丽的花纹、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异域风情的设计,都令大家眼界大开:“原来诗中的描写,不是夸张修辞,而是‘纪实’。”
白居易笔下风雅的唐朝茶道,也在文物的佐证下变得具象起来。上海博物馆藏的唐越窑青瓷碗颜色“类玉”“似冰”,与绿色茶汤相得益彰,既是白居易偏爱的一类茶具,也是“茶圣”陆羽最为推崇的一类茶具。中国茶叶博物馆藏的一套唐白釉煮茶器则包括了茶碾、茶炉、茶盏,唐朝人饮茶的仪式感在大家的脑海中立体了起来。
唐诗不只是文学的海洋,也是唐朝历史的“第二档案库”。正值全国“高考时间”,唐朝人的“高考”又有什么不同?6月2日的直播中,“蛋蛋哥哥”就带着小观众们还原了唐朝诗人的生动记载。“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冒雨投前驿,侵星过断桥”都形象地写出了古人赶考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众所周知诗人李白是唐朝酒文化的代表,却很少有人知道白居易也留下了60多首“茶诗”,可以说是唐朝茶文化的代表。“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记录了饮茶的器具;“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写下了饮茶的流程;《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等诗作也反映了白居易钟爱的茶叶品种。李白眼中的唐宫生活、风靡唐朝的外国美食、唐朝的佳节习俗……这些通通被记录在由唐诗汇集而成的“唐人生活史”里。
有了文物、古籍的“导读”,唐诗不再单单是文学作品,诗中景象跨越千年来到人们眼前。与线上直播同期开展的“我为文物赋诗”活动给了孩子们效仿古人、用诗作发表感想的机会。目前,作品征集结束,入围作品筛选工作正在进行。今天10时至22时,活动将开启网络投票,评选出“TOP5最佳文物诗歌作品”。获奖名单将于6月10日公布,获奖者将收到证书及上博学院活动“大礼包”。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