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示范区焕发新活力 赵建平 摄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复工后首栋楼封顶 赵建平 摄
5月底,建设中的沪苏湖铁路 许浩振 摄
华为科创基地复工,边上的农村在芒种 赵建平 摄
本报记者 毛丽君
过去的两个多月对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来说,是突如其来的“小别离”。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青浦、吴江、嘉善地缘相邻相接之处,多了严密的管控和排查。而这片神奇的热土,总在创造着无限的可能。无形的“一体化”发展谋划,早已渗透在江南水乡的每一道河、每一条路、每一个人心里。互联互通的重启,带来的是愈发紧握的双手和更想要一起狂奔的决心与动力。
建设忙 产业旺
“整个项目预计在2024年1月中旬交付,争取做到提前两个月交付条件完成。”在历经十个月的施工后,日前,华为上海青浦研发中心项目(F组团)首座研发办公楼封顶。疫情并没有让项目的建设速度慢下来,项目的施工正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施工有难度,就创新作业方法。为了克服疫情的影响,项目施工团队按照“分块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原则,采用“跳仓法”施工,利用最少的资源和人员配置,进行现场施工作业,仅82天就完成了项目约10万平方米地下室(底板+结构)施工,工期比传统做法缩短一倍。
在嘉善,总投资55亿元的兰钧新能源项目一号厂房车间内部装修已基本完成,一期三条产线正式投入调试,二期四条产线也已启动安装。按照预期,7月,项目将实现三条产线试生产,二号厂房项目主体将于8月结顶。
嘉善展示馆室内装修工作紧锣密鼓推进,300多名工人24小时分组不间断施工,计划于6月底完工;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项目施工正加快推进,计划于7月20日前交付使用;祥符荡畔的竹小汇科创聚落项目(一期)建筑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整个项目预计在7月底竣工,8月开始投入使用……疫情影响下的两个多月,青吴嘉的土地上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势如荼,示范区这片热土始终热力十足。
路相通 情相牵
4月的元荡绿意盎然,放眼望去,“高铁水上漂”给柔美的江南水乡增添了几分壮丽。沪苏湖,一条在示范区内横跨元荡、联通沪苏的巨龙,两个多月来捷报频传。
沪苏湖铁路Ⅱ标位于江苏和浙江交界处,江苏段约6.139公里,桥梁下部工程主要包括1667根桥梁桩基、184个承台、184个墩柱等。该标段工程点多线长、水系发达,涉水、跨航、跨路、深基坑等危大工程工点多,整个桥梁下部工程的施工难度都很大。不久前,江苏段顺利完成第184个桥梁墩柱的浇筑,标志着该标段的桥梁下部工程全部完工,施工取得决定性胜利。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项目,沪苏湖铁路在青浦区的总体进度已完成50%,桥梁下部结构完成85%,全面进入特殊孔跨梁部和制梁施工阶段,规划练塘站将于年内开工。青浦区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全线按计划于2024年7月底建成通车。
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上海市轨交17号线西延伸工程的关键施工点,日前已全面复工。预计年底可完工临建工程、西岑车站主体结构及室内装修,完成跨G50节点桥、高架区间和跨拦路港下部结构等工程。
而在吴江,列入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的江陵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今年年度计划完成也已过半,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吴江对接苏州主城区的重要集散通道,与昆山、上海的往来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天更蓝 水更绿
绿色是示范区的底色,生态是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示范区揭牌两年多来,一批又一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压茬推进,一项又一项制度创新强力护航。效果如何?数据说话。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对外发布了示范区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此次评价范围涵盖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全域,是全国首次跨行政区域开展的生态环境质量年度评价。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7.4%,其中优级天数为107天,良级天数为212天,轻度污染天数为45天,中度污染天数为1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日;地表水水质优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6%,无劣Ⅴ类断面,主要河湖水质基本持平;区域声环境昼间时段,监测均值在52.7-53.3分贝之间,均值为53.0分贝,评价等级均为较好,且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均值均达到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
而本次评价也是对示范区近三年来的生态环境进行的一次系统“体检”。“体检”结果显示,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呈现稳中有升趋势。而这些,都是两年多时间里,沪苏浙两省一市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体化制度创新,强化联保共治,不断夯实示范区的生态绿色基底的结果,示范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居民亲身可感。
近零碳 首试水
6月10日,《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在集中听取相关领域产学研专家意见后,公开征求公众意见,这是国内首部跨省级行政区域在“双碳”领域针对重点功能片区编制的实施性专项规划。
时间回到今年年初,示范区第五次理事会全体会议举行,会上明确,新增碳达峰碳中和为示范区重点建设领域。而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成就可见可现的集中展示区,由沪苏浙三地合力打造,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地跨青吴嘉的水乡客厅,无疑是践行和展示“双碳”理念的最佳载体,这里将成为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示范作用的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区和样板间。
“近零碳”的水乡客厅是什么概念?根据《规划》,水乡客厅“近零碳”发展是指通过减源、增汇或替代等途径,实现水乡客厅空间边界范围内净碳排放总量动态接近于零的过程,同时引领辐射周边区域和产业链上下游逐步实现一体化协同“近零碳”发展。
《规划》里,可以看到水乡客厅未来的模样:这里有低碳节能的品质建筑、绿色人本的智慧交通、循环韧性的生态环境、高效共享的综合能源体系,还有生态友好的创新产业。到2025年,绿色低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系统和交通路网骨架基本成型,重要功能节点建设有序推进,一点一心三园和蓝环水系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功能示范效应凸显。而到2035年,碳中和导向下的世界级水乡客厅将基本建成。
共抗疫 惠民生
疫情影响下的示范区,出于疫情防控需求,行政边界上的隔离或许暂时无法跨越,但一体化已经成为青吴嘉三地的发展常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一举惠三地的平台、新政从未停过,惠企、惠民,共克时艰,共谋发展。
面对疫情,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有关金融机构加速启动了“E企融”平台试运行,搭建平台防疫助贷绿色通道,积极保障抗疫期间的信贷金融服务工作,保企业在疫情期间享受信贷金融服务“不断档”。
据统计,试运行至今,“E企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易贷服务平台已入驻24家金融机构,上线104款金融产品,逾100家企业通过平台与各金融机构达成融资意向,其中45家企业成功获取授信46笔,累计融资授信金额达2.44亿元。
继住房公积金可提取跨区还房贷之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再出惠民新政,近日,《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点异地租赁提取住房公积金的通知》印发,明确在青吴嘉三地,凡符合住房公积金缴存城市租赁提取条件的申请人,在一体化示范区内缴存住房公积金,跨区域租赁住房且在房屋租赁城市无自有住房的,可以申请提取申请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金额,用于支付异地房屋租赁费用,租赁提取方式和额度参照缴存城市提取方式和额度执行。这一试点创新,对于长三角区域内人才流动、产业发展,无疑又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