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屠瑜 通讯员王奕颖)记者近日从长宁区检察院举行的线上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以来,该院共办理涉毒刑事犯罪案件36件46人,批准逮捕7人,提起公诉12人,案件数量比同期下降约22%。新型毒品犯罪占比达七成以上,主要是利用快递、闪送等寄递方式进行毒品犯罪,其中快递从业人员人数占10%。
毒品犯罪呈现出新特点:
■毒品种类不断翻新。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对管制毒品进行人工合成或化学结构修饰,制造出新精神活性物质,替代传统毒品进行贩卖和传播,如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此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滥用也会成为“毒品”,如宣称有神奇功效的“聪明药”、国外流行的含有芬特明的网红“减肥药”等。长期服用或者滥用会使人形成瘾癖,引发严重后果。为了加强管制新型毒品,去年7月,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和氟胺酮等18种物质被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正式被国家纳入管制范围。
■毒品“披上”新伪装。常见的电子烟因使用方便,成了吸食合成大麻素最主要的载体。吸毒贩毒群体将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渗入电子烟烟油中,包装成“上头电子烟”进行买卖。由于从外观上看几乎无法分辨,不法分子甚至宣称吸食“上头电子烟”属于“合法上头”,诱导、诱骗毒品防范意识不强的年轻人吸食,给新型毒品“披上”合法的外衣。
■代购闪送等成为毒品交易新方式。以往的毒品犯罪中,毒品再犯、以贩养吸人群占绝大多数。但疫情带来的现实阻隔使骑手代购、闪送或匿名包裹寄递成为新的毒品交易方式,不少小哥禁不住利益诱惑,充当毒品流通“二传手”。
今年,该院就受理了多起外卖员贩卖毒品的案件。这些外卖员贩卖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麻、冰毒、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是受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思诺思”。比如被告人姬某某通过虚构失眠病状,从本市多家医院平价骗配或通过相关平台下单代购,大量收集受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思诺思”,再溢价卖给客户。今年3月,长宁区检察院依法以贩卖毒品罪对姬某某提起公诉。“思诺思”是一种国家管制类精神处方药,对于服药量有严格要求,患者如果长期滥用,就有形成瘾癖的可能。该案中,医生已经在就诊配药的过程中多次告知“思诺思”的特殊属性,姬某某明知长期滥用“思诺思”的后果,还频繁、大剂量地溢价出售给客户,在这种行为模式下,“思诺思”已经带上了毒品属性,不是普通的安眠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