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上海新增19个疫情中风险区 上海将提供更优服务助企发展 今夏最高日供水量:886万m<sup>3</sup>! 拿出雷厉风行行动持续发力 看,今年“最大满月” 疫情防控,加足“码”力
第2版:要闻 2022-07-14

疫情防控,加足“码”力

方翔

“用扫货时的心情扫我”“扫码进店花点时间,给花一点时间”“有时扫码加到爱情,这里扫码拥有面包”……这两天,武康路上的这些个性化的“场所码”在网上热传。

有人说,如果不在武康路小店里坐着,而是买了一杯咖啡就走,将永远只是别人照片中的“配角”。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不少游客来到武康路,都会拿出手机扫一扫“场所码”,哪怕是进店喝一杯最简单的咖啡,也能享受夏日午后的安逸,算是一种特殊的打卡。不少游客也表示,这样的“场所码”不仅看了想进店,甚至还会主动拍照分享。虽然“场所码”只是小小一块,但独特的创意和设计,让查验“场所码”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

“场所码”和“数字哨兵”,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监测哨”。广大市民主动扫“场所码”已经成为了疫情防控“新三件套”之一,相关部门可在疫情发生时快速追溯人员活动轨迹、精准锁定密接,及时做好应对处置,其作用是贯穿于防控全程。

“应贴尽贴、应扫尽扫”,既是一种柔性提醒,也是刚性要求,需要市民积极亮码、扫码;“凡到必扫、逢到必检”,需要大家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查力度,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切实把好进门入场关,严格场所扫码。

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原本就是各项防控手势和应急措施的责任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尤其是在场所扫码与市民的参与直接相关,需要更多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除了像武康路这样通过文化“助力”之外,使用技术赋能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人流聚集的上海地铁,扫“场所码”成为乘客乘坐地铁的“刚需”。对于安装了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的人来说,只要打开最新版本的App,“一码通行”功能可以一屏展示核酸检测结果、健康码及乘车码。乘客在扫码进站过程中,由后台自动匹配车站“场所码”信息,完成信息上传并形成溯源。

“一码通行”的推出,既避免了地铁客流的拥挤,还兼顾了防疫安全的要求,同时又提升了乘客体验,可谓“一石三鸟”。由此,在需要扫各种二维码的场所,是不是也可以在原有的“码”上加载“场所码”等?如此通过加足功能,既方便使用者,又能更好地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

进一步推广“场所码”,难点不在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而是需要各方联手推动相关领域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和生态构建的创新和提升,“看得见、摸得着”,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理解支持“扫码通行”措施,培养市民扫码习惯。正如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呼吁:众人合力,守住公共卫生防火墙,巩固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