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日最高气温突破40℃,为140多年来最热。虽说“桑拿天”年年都有,大家也已“身经百战”,却还是不想面对这样的酷热。连日来,随着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也让“热射病”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中暑高发人群有哪些?
据报道,浙江近日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浙江丽水市一名49岁的男性工人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已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经抢救仍不幸去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来势汹汹,多器官衰竭,在转诊到院时呼吸心脏骤停,最终不幸去世。
连日来,记者从上海多家医院获悉,多人出现中暑症状而就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本周已接诊几名老年人,接诊时体温超41℃。有的是在室外行走,意识不清倒地被120送医;有的在家未开空调,昏迷后被家人送来。急诊科副主任陈远卓表示,这些老人身体弱且有基础疾病,后续救治中还要关注继发器官功能衰竭的问题。在他看来,体弱多病的老年人、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和体育运动爱好者等,都是中暑的高发人群。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中暑?陈远卓说,首先有环境因素,即在高温环境下待了一定时间;二是出现一些有异于平常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全身疲乏、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若出现这两点情况就要考虑是先兆中暑,需第一时间转移到阴凉地方。如果不适没缓解,还伴有高热不退、呕吐、面色苍白、意识障碍等,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类都属于重症中暑,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极易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可高达70%~80%。
身边有人中暑怎么办?
市疾控中心提醒,一旦自身出现上述症状或者发现周围有人中暑,可以采取4步急救措施:
1.迅速把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让其平躺,并解开衣服扣子,双脚抬高,这样有利于增加患者脑部供血,同时起到散热作用。
2.迅速给患者降温,用冷毛巾敷在患者额头上,条件允许,可用酒精或冷水擦拭全身,再用扇子或者电风扇吹风从而加速散热,但需注意电风扇转速不宜过快,可设置为摇头模式以防感冒。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变化,当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时,需停止以上降温措施。
3.给患者按药物说明书服用仁丹、十滴水等解暑药物,并适量饮用凉爽且不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
4.采取以上措施后,如患者的中暑症状依然未减轻,应立即打120急救电话送医。
高温天如何正确饮食?
上海市疾控中心在衣食住行方面给出了防暑小贴士。
衣:尽量选择轻薄、宽松、浅色的服装,衣物面料以棉、麻、丝类等透气性良好者为宜;夏日外出应戴好遮阳帽、遮阳伞,并涂抹SPF(防晒指数)30及以上的防晒霜,以有效阻隔紫外线和热量。
食:及时补水,饮水应少量多次,不要饮用含有酒精或者大量糖分的饮料;高温下工作或剧烈运动时,应同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以含盐量0.15%~0.2%的含盐饮料为宜;饮食清淡,少食高脂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钙。
住:使用电扇可以暂时缓解热感,但一旦气温升高至32℃以上,电扇对减少中暑发生效果甚微,待在空调房是最好的降温措施;若家里没有空调,可以前往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
行:高温天气外出应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且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避免太阳直晒;千万不要将孩子、老人单独留在熄火的汽车内;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同事间应结伴行动,若出现中暑迹象,务必及时采取措施。
防暑两个误区知道吗?
吹空调喝冰饮,应是炎炎夏日里最惬意的事。不过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冰饮喝多了会导致毛孔收缩,不利人体散热,而体内热气聚集过多易引发中暑。此外,饮用过凉的冰饮还可能会引起胃部痉挛,造成胃部不适。相较之下,自然放凉的白开水才是解暑的明智选择。
此外,从炎热的室外一下子进入冷气十足的空调房,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导致体内热量难以散发。人体最适宜的空调温度为24~27℃,因此夏季使用空调时不宜低于22℃,夜间空调温度则不宜低于24℃,以防室内外温差过大,出现伤风、咳嗽、发热等。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低于26℃。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