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看晚报,得知上海图书馆70年前的今天开门,“前往参观者达一万余人”。当时的上图位于如今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按目前数据,历博占地10000平方米,展览空间也就2000平方米。假设放入书柜、桌椅、电脑等阅读必要设施,可见阅览空间更小。因而,开门迎来万余读者的上图,临时改为参观。
为何参观者众?因全民求知欲强。有一张上图独家给到晚报的历史照片可证——5个戴着红领巾的女生,错落走在图书馆大堂,她们都在笑,眉目欣喜,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宏伟,更是知识浩瀚。在这本泛黄的《华东画报》的旁边一页,展现了3天后开放阅读的画面——入口处挤满了人,阅览室里坐满了人……
图书馆,是城市精神财富的象征。如今,上图扩建到浦东,设立了上图东馆,仅建筑面积就是70年前的10倍,还不算上淮海中路上的上图淮海馆。上图东馆是全国目前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拥有两座上图的上海,自是国际文化大都市。
图书馆,不仅仅让建筑与人和睦相处,更是人与人连接的公共文化空间。阅读,随时代发展从以往的书本阅读,扩展为电子阅读等多样化的形式,乃至建筑可阅读等人生“阅历”……因而,这里也是举办讲座、展览等文化活动的大家的会客厅。
我们不知道70年前,那5个女生是否是同班同学,抑或是邻居好友。但我们知道她们都有共通的爱好——阅读、求知。如今,我们依然怀着同样的期待去图书馆——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她们撞入了镜头,载入了史册,让我们得以回望青春求知若渴的美好。我们希望这股热望依然能从纸面上透出,传递到每个人心里——我们在找她们,我们也在找期待一起去参观上图东馆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