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能
连续三天,上海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疫情实现“双清零”。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证明上海当下采取的防疫措施能够在有效抵御病毒的同时,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但在此时庆祝还为时尚早,疫情的阴霾并未散去,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即便在取得了抗疫阶段性胜利之后,我们也应当冷静思考,“双清零”实现了,然后呢?哪些举措坚决不能放松?什么规定又可以适当“松绑”?
最近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随着疫情形势的缓解,上海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常态。商场里的人流逐渐多了起来、郊野民宿预订全面爆满、封闭许久的景点陆续开放、电影院中再现票房“爆款”、街边“网红小店”又开始出现排队……种种现象表明,上海已经适应了疫情下动态防控措施的新常态。7月31日,上海启动“五五购物节”,各区将密集举办线上线下活动提振消费恢复经济,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上海将踩下经济“油门”,提升发展“加速度”。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当下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严格执行动态清零政策、全市人民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最大的功臣,是两个月来头顶烈日在核酸检测亭前默默排队的市民们;是身穿防护服“泡”在汗水里的检测员们;是走街串巷落实防疫工作的社工们;是承受着经济损失但依旧支持防疫措施的商家们。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且代价高昂,我们必须共同珍惜守护。
不可否认的是,在长时间的防疫措施下,难免会出现懈怠、疲惫的情绪。特别是在疫情缓解后,有一种声音认为既然已经实现了“双清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口罩也不好好戴了,场所码也没必要认真扫了,这样的想法无疑是短视且危险的。回想两年多来的抗疫之路,上海始终在清零和反弹中循环,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这种反复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采取了“动态清零”的政策,见招拆招,严防死守,不断将疫情的火苗扑灭在萌芽之中。对于每一位市民而言,当下的行为准则应当以科学研判、上海官方发布的防疫措施为标准,切不可想当然掉以轻心,每个人做好分内之事,就是对防疫大局最大的贡献。
但有紧也必须有松,上海防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哪些规则可以适当“松绑”让市民生活更为方便,也是相关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部分菜场关闭导致的买菜难、小区边门封闭造成的出行难、快递外卖不能进社区等等问题,是否应当适时进行一番梳理,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也要展现出政策的灵活性,让市民感受到防疫措施不是机械死板的,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要避免出现层层加码、消极懒政、“一刀切”的情况使人心寒,这样才能获得市民的支持,更好落实动态防疫政策。
在“双清零”的背景下,上海依然将坚定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严守疫情防控安全底线。与此同时,掌握好防疫标准的“松紧有度”,是提升市民感受度,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