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顺成和他的宝藏们 记者 李铭珅 摄
刚走上复兴东路古玩茶城的2楼,一阵曼妙的吉他声传来,一路引人寻到挂着“小广东乐器修理铺”招牌的小店门前。人称“小广东”的店主冯顺成,正抱着一把夏威夷电子吉他,弹奏着世界名曲《鸽子》——这也是他在位于肇周路80号的老店搬迁前,在店门口举办送别音乐会时选择的曲目。新店的位置与老店只相隔一条马路,老城厢里带出来的艺术气息还是一样动人。
“熊孩子”
“家里的长辈都没想到,我这样一个‘问题小孩’,能长成今天的样子。”冯顺成坦言。童年的冯顺成是个“熊孩子”。他的父亲精通各种中外乐器,母亲是资深票友。调皮的他总趁大人不注意,就把唱片机、收音机、父亲的各种乐器都给“肢解”了。“吉他、二胡,最贵我还拆过家里的钢琴,为此不知道挨了多少打。”拆着拆着,冯顺成慢慢摸索出了门道,每次拆完能恢复原状的几率也越来越大。这便是他修乐器的启蒙。
中学时候,冯顺成学起了吉他,总把吉他背到学校抽空练习,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这就是“不务正业”。那时候的冯顺成正值叛逆期,越不让他学,他就越想学。走出校门后,冯顺成做过几年吉他手,组了乐队到全国各地“走穴”,给那英、刘欢等知名歌手都伴奏过。20世纪80年代末,他听说澳大利亚一所音乐学校招生,便决定去国外深造一番。到了国外,冯顺成才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问老师:“我这个吉他水平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水准。”老师毫不留情地回答:“中下等。”这一泼冷水浇下来,他当即决定要换个专业,因为“要做就要做世界前列”。于是,他转到乐器修理专业,成为了后来修乐器的“小广东”,“海上宝藏修琴师”的名声甚至远播海外。
“看心情”
留学归来的冯顺成,1999年在肇周路80号开起了“小广东乐器修理铺”,一开就是22年。去年,肇周路旧改,他搬到现在的复兴东路古玩茶城2楼。虽然面积比起之前大了一倍,但还是被各式各样的老乐器塞得满满当当。“我就喜欢这种乱糟糟小店的感觉,很多艺术大师,就是藏在这种宝藏小店里。”
来找“小广东”修琴的人,都知道冯顺成的规矩,就是催不得。每当问起修琴需要的时间,他总开玩笑似地宣告“无期徒刑”。从几个月,到一年多,冯顺成修琴的进度基本是“看心情”“看天意”。
“我没有状态的时候,绝不动手修琴。”看似“耍大牌”的举动,实际上却藏着冯顺成的“匠人匠心”。乐器不比家具、电器,哪怕只是不小心多切一刀,都会对音色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只要我感觉自己可能有一点点不在状态,就绝不碰琴。”修理时间长的另一个原因,是冯顺成坚持“修旧如旧”。“老乐器最好的修复方法,就是找到和原本一样的老材料来修,还原它本身的声音。”为此,冯顺成三天两头到旧货市场淘材料,连旧货市场的老板也和他混熟了,有用得上的东西都给他留着。但即便如此,遇上难找的材料,一找好几个月也是常有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说‘无期徒刑’,因为我也说不准。”
“知己情”
店里的每件乐器都刻着深深的岁月的痕迹,一把琴就是一段故事。冯顺成最宝贝的收藏,就是一把夏威夷电子吉他。这是书法家高式熊的遗物,代表着一段“未曾谋面的知己情”。高式熊是冯顺成没见过面但很仰慕的书法篆刻大家。2019年,他刚刚得知高老先生过世的消息,高老的女儿便拿着一把未制作完成的吉他出现在了店里。这把吉他高老只来得及做出琴身轮廓就离世了,他生前听说了不少“小广东”的事,一直想结交,可惜未能成行。高老离世后,女儿便想为他弥补遗憾,将这把没做完的吉他送给“小广东”。冯顺成十分感动:“虽然很遗憾我跟高老没能见上一面,但我们的灵魂已是知己了。”
暖心的故事还有许多。前几天,一个女孩打来电话,请冯顺成帮忙修一把闲置许久的小提琴,她告诉冯顺成自己没有学琴的天赋,希望修好后可以送给有需要的人。这样的事情冯顺成遇见过不少:“来我这里修琴的人,有些一看就是家境不太好的,他们热爱音乐,但拿来的琴质量不好,没有维修的价值,我就帮忙把别人要送出去的乐器送给他们。”温暖在这一方小小的店铺中传递,将共同热爱音乐的人们连接在一起。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