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敏华
电视连续剧《梦华录》对宋代历史文化还是下了点功夫的。其第二十七集表现陈廉爱上了葛招娣,买了个少年形象偶人赠送,以表求爱心迹;三十五集,池衙内追求赵盼儿,赵奔到街边货郎担那里买了一个姑娘形象偶人,送给池,以表示婉拒。两人送出的偶人,在宋代叫“磨合乐”。
“磨合乐”之名,是为梵文音译,来自印度,本是佛教中的神名,释迦牟尼之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因为传自西域,故有多种写法,“磨合罗”“么合罗”“摩喝乐”“摩堠乐孩儿”等,在宋金元时代,它已演变为一种儿童玩具,原有的宗教气息已淡释。两宋笔记《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中都有记载,大同小异,前者卷八“七夕”条记得更为详细:“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合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合乐……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合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这段文字的最后,还有一行小字注曰:“‘磨合乐’,本佛经‘摩堠罗’,今通俗而书之。”可见《梦华录》剧采用的是通俗之名。
潘楼街是北宋东京一条繁华的街,赵盼儿与池衙内的饮酒划拳高谈大笑,估计就在这样的街上,故衙内情绪一高怂恿盼儿做自己女朋友时,盼儿一阵急行,就能在路边货郎担上买到磨合乐。是个女形磨合乐,池衙内拿在手上,看了一眼:“她长这样,哪有你好看!”他有点失望,当然他明白了赵盼儿的言外之意:她心里依然放不下顾千帆。而陈廉送了个男磨合乐给招弟,招弟开心得抿嘴而笑。接着招弟狠心的娘来寻女儿,陈廉不知情,还给指路带路,让招弟怒不可遏,顺手把寄托着陈廉初恋的磨合乐给砸碎了,陈廉伤心不已,说这磨合乐是他找了三个地方才买到的,怎么说砸就砸了呢?可见磨合乐也不是想买就都能买到的,寻寻觅觅花时间,砸碎只需一瞬间,爱情不也是这样吗?
《东京梦华录》里介绍的五个磨合乐购买地,其中“马行街”正是赵盼儿三姐妹开茶馆“半遮面”的那条街。电视剧中的地名路名能在古代笔记中找到出处,大概也是众观客喜欢此剧的一个原因。
宋代磨合乐都塑得很好看,以至于“磨合乐”后来成了赞人美貌可爱的比喻。关汉卿剧作《诈妮子调风月》中,有“哥哥外名,燕燕也记得真,唤做磨合罗小舍人”之曲词;郑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记》中,则有“花朵儿浑家不打紧,有磨合罗般一双男女”的说白。前者的“磨合罗”已是雅号,后者的用法,与“花朵儿”并列,是一种比喻,形容自己一对儿女的可人。元代还有以磨合乐贯穿始终的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剧中男主有一段描摹歌颂磨合乐的《滚绣球》曲:“我与你曲弯弯画翠眉,宽绰绰穿绛衣,明晃晃凤冠霞帔,妆严得你这样何为?你若是到七月七,那期间乞巧的,将你做一家儿燕喜;你可便显神通,百事依随……”画两条弯弯的眉,穿一件宽宽的衣,甚至头顶明亮晶莹的凤冠霞帔,《梦华录》两番出现的磨合乐可没那么高级漂亮,甚至摄影师都没给一个特写。这说明,《梦华录》做了磨合乐的文章,但没做足。
其实磨合乐作为七夕节祭拜的对偶神,少年儿童纷纷举着买来的新荷叶模仿磨合乐的姿态等史料记载,还有许多是可供当代IP利用的。眼下,今年七夕已至,或许电视剧《梦华录》热,还能带起一波七夕玩具磨合乐热?
吾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