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后的文化广场 记者 王凯 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朝鲜平壤歌剧院在文化广场演出《卖花姑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容纳13000名观众的文化广场
在众多艺术名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见证下,上海文化广场上周末迎来成立七十周年特别活动,所有70年来与文化广场产生过回忆的人们共同庆贺这一难忘的时刻,在这片被文化滋养的土地绽放梦想之花。
现场忆旧 往事如烟
小提琴独奏曲《金色的炉台》时隔50年再次回荡在上海文化广场,1972年曾在这里独奏这首曲目的小提琴家潘寅林从悉尼发来了他的演奏视频。陈钢和潘寅林视频连线,惊讶地说:“小潘你头发怎么白了?”“小潘”笑着说:“老了呀。”陈钢说:“头发白了,音乐不会老。”
如今已是沪剧名家的孙徐春,19岁时第一次踏入文化广场,来看沪剧大家丁是娥阔别舞台十年后的首场演出《鸡毛飞上天》,万人场地,孙徐春和同学们坐在四五十排的位置,连老师的脸都很难看清,大家却激动得彻夜难眠,太好听了!去年十月,他在文化广场主演沪剧《陈毅在上海》,也是他阔别沪剧舞台10年后回归,在陈毅市长题字的剧场演出,他的身份也经历了观众、演员、出品人的转变,岁月如梭,这份情谊联结始终不断。
当年辉煌 至今难忘
一位住在文化广场附近的老邻居说:“小时候从家里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戏曲学校的学生在这里练功。”1952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原逸园跑狗场改建成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同年11月,“人民文化广场”正式命名为“文化广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广场见证了诸多文化交流盛事的发生。1955年到1966年间,文化广场共计完成849场演出,观众人数多达1000万人次以上。盖叫天的京剧《武松打虎》、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都曾在此上演。
1969年12月,文化广场在大修时因操作工违反操作规范,引发了一场大火灾,但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1970年9月文化广场涅槃重生。之后,文化广场用全上海最大的银幕放映各国的电影,用海纳百川的胸襟接待国内外各类艺术团体——朝鲜平壤歌剧院《卖花姑娘》、上海乐团钢琴奏曲《黄河》和大合唱《长征组歌》上演,再到南斯拉夫的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日本电影《望乡》《追捕》等陆续上映,文化广场始终活跃在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中。
松山芭蕾舞团创始人清水正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上海的演出在能容纳13000多人的文化广场剧场举行,在这么多观众面前演出,对我们芭蕾舞团来说还是第一次。13000人的掌声响彻巨大的剧场,这种壮观的情景是举世无双的。”1973年5月,朝鲜平壤歌剧院第一次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带到上海观众面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
已退休的影视舞台美术及展览展示设计制作工作者焦达还历历在目,1981年5月,上海第一次设立美国电影周,播放的五部电影都是斩获大奖的经典。文化广场原党支部副书记周明钰回忆,当时优秀的剧团、优秀的节目,都会到文化广场演出,“文化广场就好比是我的娘家”。
1992年的夏天,文化广场成为了上海临时的也是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并发行了解放后第一张股票。5年后,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精文花市”开进了文化广场,其年销售鲜花约35亿枝,成为上海爱花人、买花人最常去的地方。
改建重生 文化聚场
2006年,文化广场改建工程启动。2011年9月23日,作为现代化剧院的上海文化广场正式落成开幕,与英国GWB公司联合制作的开幕大戏《极致百老汇》登上崭新的舞台,开启了上海文化广场作为音乐剧产业标杆剧场的新起点。上海文化广场改建开业后的11年间,逐渐形成了“看音乐剧,到上海文化广场”的品牌形象。来自11个国家的881场演出,吸引了超过110万人次观演。文化广场在音乐剧制作品牌上不断“开花结果”,剧院的艺术追求从“选好戏”晋升为“做好戏”,构建出更多层次、更强辐射的演艺生态系统。
在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看来,文化广场是一片植根于上海的热土,上海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历史都可以在文化广场找到验证,而且是上海人民心中可以去回味、可以去寻找爱、可以看见自己的一番乐土。
全新的历史墙在上海文化广场二楼环廊揭幕。基于文化广场70年历史而创的沉浸式游戏剧场《旧物盒》便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故事始于一位老奶奶遗落在文化广场的旧物盒,老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从小住在白尔登公寓,见证了这一方土地的变迁。在《旧物盒》的游戏过程中,玩家会在文化广场的各个区域遇见各个年代的人们,在他们的讲述中发掘更多文化广场的历史踪迹。今年新开放的C3空间也将多业态的生机带进了剧院;开设在C3空间外的全新沉浸式声音剧场《声探世界》则将艺术实验性探索与浸入式戏剧感官体验相结合;而即将面向业内业外受众的B2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建设中。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