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草亭散曲 追光者(油画) 各位亲 洁白的天鹅绒 进博会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同龄人
第14版:夜光杯 2022-10-15

各位亲

孙小琪

有次见微信群里发一通知,抬头是:各位亲!当时颇感突兀。亲者,多为有血缘关系或关系亲密的,广泛地称呼,多少觉得有点肉麻。只是,称呼什么是合适的呢?

关于称呼的烦恼,由来已久了。很久以前,除了家人或学校的老师,大家彼此都称同志,简单明确,也很自然。后来变了。上世纪80年代我去广州参加一个会议,报到时,工作人员递给我会议资料时说:“孙先生,这是你的,请拿好。”见我毫无反应,边上有当地的朋友拉拉我的衣角:“你的。”我有点蒙。转身她很认真地对我说,先生是尊称。那年我三十来岁。那时广东改革开放已走在全国前列,很多方面变了。

后来不久去香港,接待方几次在比较正式的场合,都称呼我为小姐。我们小时候,说谁是小姐,会带有谓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贬义的。当时,他们对内地普遍称呼较年长的同事或领导,总在姓前冠之“老”,非常有意见,甚至认为当事者应提出抗议,女人,怎么能说老!

没想到,“小姐”这个我不太能接受的称呼,很快也在上海蔓延开来,幸而后来又变了。很长时间里,称呼老板或某某总是通行的,坊间称其为“拣大的说”,被称呼者多数也不反对。若是对领导,则更不可能直呼其名后缀同志。只是有时也尴尬。有一次在参加一个英语学习班时,华裔外籍教师在课堂上不知该如何称呼她的学生们,为保险起见,自己就决定一律称“领导”。当她认真地让张领导李领导站起来朗读时,我和邻座都是使劲憋着才没笑出声来的。

这几年,与文化沾点边的,统称“老师”。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主持者往往热情开场:各位老师!我有一次接一个电话,对方温和沉静,先介绍自己是某某老师,然后细致地介绍一项活动,当她转了一大圈终于绕到有关获利丰厚的理财时,我挂断了电话。哭笑不得的同时,心里有苍凉:她居然自称“老师”!

国庆前的那个晚上,在电视机前看中国女篮和澳大利亚女篮在悉尼打决赛。打到第四节,比分仍很接近,常常还打平了。人家的主场,漂亮的女裁判常常把哨子吹歪了。悉尼体育馆里山呼海啸,隔着千山万水都能感觉那种沸腾。中国的女篮姑娘们意气风发,紧密配合着心无旁骛地冲锋陷阵,坚持到最后一秒,赢了!我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看中国女排和捷克女排比赛,三比零胜。两米高的身量,奋力地在地上跌扑滚翻,爬起来总是互相击掌互相鼓励。多少年来,这样的场面一次又一次。中国的女篮和女排姑娘们,我很想也很肉麻地说一声,各位亲,辛苦了!你们真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