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芳
人生境遇有时竟然会存在巧合。也许是命运约定,也可能是儿时心中的期盼成真。许多年之后,那个每天数次穿行于石库门的懵懂少年,以画家的身份与责任感,描绘出了我心中的石库门生生不息的模样,表达自己对上海红色文化的敬仰之心。那些曾与衣襟摩擦的清水砖墙,那些开开合合的木质窗户,以及那些棱角分明、呈拱形之状的大门,融合在了画笔之下,成为了这座美丽城市特有的烟火气息。
转眼又到了11月“进博会”的时候,我与进博会的感情之深,是因着两个“意想不到”的美丽巧合。
难以忘怀的是,连续四届的“进博会”我发挥了自己的绘画特长,或与其他画家通力合作,或独立构思创作,为每一届“进博会”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作品。包括《石库门》《上海》《山高水长》《浦东》,以及《初心》与《潮涌东方》等在内,那些饱蘸浓墨、挥洒的色块与线条,既抒发了我胸中无比热爱这座光荣城市的豪情,也精致演绎了这就是上海,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人文情怀的真实形象。
忘不了为“进博会”主宾接待场所,上海西郊宾馆会议中心创作巨幅中国绘画《石库门》的情景。在领导与专家的倾心指导与鼎力相助下,我完成了一位艺术家深埋心底多年,期待为上海这座母亲城市创作富有历史价值巨画的久久念想。
那是2018年8月30日,我借助升降机,攀至离地5米高空,开笔创作。面对16张8尺宣纸拼接而成的巨幅,凝神屏息,准备铺毫落墨第一缕色彩时,不觉间脉搏频率仿佛加快了,握在手中的画笔也不由得微微颤抖。是紧张抑或是兴奋?两者兼有。我脑海中清晰地知道,这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创作的最大尺幅作品,更重要的是其所饱含的特殊意义,必须倾注我所有的精力,为讲好上海故事,为突显上海城市蕴含着的红色基因,不懈努力。
随着亮丽的红色在纸上渲染,我将小样稿逐渐绘制放大。画笔下熟悉的石库门气息,以及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上海地标性建筑物,是我记不清多少次探访与实地写生形成的景物。曾记得,是在鱼肚白色的拂晓时辰,或是在灯火阑珊的夜晚,甚至月明星稀的午夜时分,我碎步徘徊在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等标志性石库门建筑周围,以及太平桥地区修缮一新的上海新天地等新式石库门街坊,一遍遍地瞻仰与回味品鉴。
第二是上海“进博会”的举办场所地域,竟然是我儿时游玩的欢乐天地。清晰记得,我那时居住在上海江宁路的石库门街区。极其向往大人们口中说的游泳胜地淀山湖。为实现心中的期盼,便想出了搭车游玩之“壮举”。
也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天气,随着远边天色刚泛出鱼肚微白色,我就爬上邻居驾驶的货运大卡车,与几个小伙伴一起,畏缩着蹲在四边仅有低栏板的车身后部。将近二个小时,仿佛车行了好长时间才停下,等到驾驶员大声叫喊,才迅速纵身跳下车来。
记得那次真的是玩疯了,特别开心。小伙伴们全部赤膊,也没有泳衣、泳镜等专用装备,就是在湖水里不知疲倦地高声嬉闹,相互击水欢腾,忽而又比赛着谁能游得更快。肚子饿了,便爬上岸边,啃几口随身带来的淡馒头,然后就是对着军用水壶,仰口畅饮。小歇片刻时,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接连说着,要是我们家在对面,那该有多好,可以天天来这里畅游了。也有的说,如果我爸也是开大卡车的,那就可以经常带着我们来这里欢乐了。
谁曾想到,那些将近半个多世纪前说的话语,竟然已成眼前的现实。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年对我们来说非常遥远的地方,现在已有地铁抵达,成了每年举行“进博会”的固定场所,而我参与创作的绘画作品也在其中。这个场所为中外宾客展示先进物品,近距离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新成果,提供了理想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