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蒋芸芬 记者 孙云)历经9个月的艰难维权,沪漂女孩小郑终于拿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半个月工资,虽然只是3685元,但对刚走上社会的小郑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收到工资的第一时间,她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松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的检察官。原来,这背后还有检察官们支持起诉的努力。
今年7月底的一天,松江区人民检察院收到松江区人民调解中心的求助,第一次了解到小郑的情况。原来,2021年11月,大学毕业的小郑来沪后在松江区一家快递站开启职场之旅。店长和她签订合同后,以加盖公章为由收走了合同。小郑当时没在意,依然认真工作。两个月后,因工资经常迟发,快递站的店长和员工们都闹了起来,老板齐某和老板娘林某却仍以没钱为由拒绝支付工资。事情拖到2022年1月15日,林某才给小郑结清了去年12月的工资,然而,又称今年1月上半月的工资要到2月才发放。之后,快递站几名员工一起到街道调解中心申请调解,老板齐某这才写下欠条,承诺3月15日前会付清拖欠的工资。
可是小郑一直到今年7月仍未收到这半个月的工资,她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因缺少劳动合同而无法受理。她又前往松江区人民调解中心寻求帮助,齐某却不愿前往接受调解,中心便将线索移送至松江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官了解基本事实后认为,小郑刚毕业,社会经验不足,无法充分应对相关诉讼,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符合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条件,因此,拟支持小郑起诉。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小郑补充了自己的居住证明,明确了案件的管辖权在松江区,并搜集到自己工作时的站点监控记录、手机中收发件的流程截图、与同事的工作内容聊天记录等,证明小郑与该快递站存在劳务关系。此外,由于小郑此前收到的工资转账、欠条等均未备注系劳动报酬,因此,检察官指导小郑搜集了自己与店长、老板娘等人计算工资的聊天记录,并梳理了自己因被拖欠工资而报警、申请调解的记录,作为小郑和齐某等存在劳务纠纷的佐证。
8月19日,将上述证据收集齐全,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后,松江区检察院作出立案决定,依法支持小郑起诉。随后,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小郑向松江区人民法院提出立案申请。9月4日,松江区法院同意立案,该案进入诉前调解程序,检察官与法官多次致电齐某,并前往齐某在上海经营的另两个快递站,希望促成双方和解,却一直未联系上对方。
调解失败后,松江区法院于9月28日网上开庭审理。此时的齐某依然处于“失联”状态,未对法院送达的开庭通知予以反馈。由于该案案件金额小、事实清楚、证据充足,适用比普通简易程序更简易化的小额诉讼程序,但若齐某不按时反馈出庭信息,则该案将转为普通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就意味着小郑可能要为该案付出更多的等待时间和诉讼费用,为此,检察官与法官想办法联系上了老板娘林某,耐心释法说理做通了林某的思想工作,林某同意代替齐某支付拖欠小郑的3685元工资。钱款转账至法院账户后,小郑提出撤诉申请,一起耗时已久的劳务纠纷至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