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社区“宝宝屋”找到玩伴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每天吃完早饭,69岁的马慧芬就会带着2岁半的外孙女出门,步行不到10分钟,来到淮安路771号江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社区“宝宝屋”。
把孩子交给老师后,马阿姨一般先到对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再去兜一兜菜场。10时30分后,她到社区长者食堂打包了午饭,然后把玩得意犹未尽的外孙女接回家。
把孩子放下,让老人去忙自己的事情:取药,买菜,或者去上一堂老年大学的课程……这“透一口气”的间隙,有专职的老师帮忙照看孩子。
“退休十多年,都是在带孩子中度过,眼看着大的上小学了,又有了小的。多亏有‘宝宝屋’,这下总算能腾出时间做点自己的事!”马阿姨对此特别感慨。
民生痛点 治理重点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超过40%的同时,有0至3岁婴幼儿近900名。这“一老一小”的大文章,也是社会治理的新考题。聚焦居民急难愁盼,江宁路街道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扬新时代“孺子牛精神”,持续推进民心工程建设,把民生痛点变成治理亮点。
走进淮安路771号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的“宝宝屋”,空间宽敞,色彩亮丽,犹如置身一所幼儿园。孩子活动区域都铺设着软垫,有小滑梯、帐篷、“厨房”等游戏设施,随处可见各类毛绒玩具。
每天下午,社区居民冯老先生都会带着1岁半的孙子来到这里。差不多大的孩子聚在一块,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帮助。”冯老先生很认可这一做法,空下来的两三个小时,他能在5楼的老年大学上一堂课,或者去2楼的图书馆看书看报。孙子开心,我也舒心。”
颐幼相伴 其乐融融
“‘宝宝屋’取自‘抱抱我’的谐音,希望能为社区有临时托育需求的家庭托底。”江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余文君告诉记者,‘宝宝屋’建在为老服务中心内,更突显了‘颐幼相伴,其乐融融’的特色。”余文君认为,让阅历丰富的老人和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孩这“一老一小”经常在一起,可以期待收获一些奇妙的反应和效果。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难以单独开辟专用的大型室内托育场所,为此街道因地制宜采取“嵌入式”建设模式,与社区党群中心、为老中心、教育设施融合打造。目前已开设的三家社区“宝宝屋”,分别位于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南阳实验幼儿园内,共计可为周边提供90个计时制托位,每周一至周五,上下午各提供3小时的预约制托育服务,每年提供不少于12次的免费的集中照护服务,减轻家庭照护压力。
临时并不意味着敷衍。据余文君介绍,江宁路街道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运营,由静安区早期教育指导研究中心、早教指导中心、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和江宁路街道社区志愿者等共同组建照护团队,确保托育服务品质。同时,充分接驳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以数字赋能实现预约登记及相关管理。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实行“街道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托底式保障。
空间可及 快捷到达
在此基础上,江宁路街道提出打造“十五分钟托育服务圈”概念,继续筹划布设新点。据余文君介绍,目前已经将蒋家巷居民区、吴江幼儿园、余姚路幼儿园三处纳入新一批“宝宝屋”规划建设中。
在未来,江宁路街道还将在更多的幼儿园、居民区内,建成一批社区“宝宝屋”,同时,静安区各街镇也将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同步规划开设更多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真正实现“空间可及”“快捷到达”的便捷性,弥补市场缺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优质、科学、多样化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让城市生活更加有温度、更加有活力。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