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丹)0—6岁是社会的“最柔软的群体”,需要更悉心、更全面的呵护。近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全文发布,并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针对学前、托育服务的地方立法。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根据《条例》,上海除了继续推进托幼一体化等普惠性托育服务,还将探索多种形式的社区嵌入式宝宝屋,全面覆盖到每个街镇,为有需求的家庭解决临时托育难题。
《条例》共分十章六十九条,确定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原则、定位和政府部门职责,将各级政府、各部门对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投入保障、监管等责任落实、落地、落细。《条例》明确了以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为主,构建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及学前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构建普惠多元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托育服务。要求将幼儿园及其托班的布局纳入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并在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及其托班,实现“五同步”。
目前,上海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3.8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3%,而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已达到了97%,近50%的幼儿园已经开设托班,解决有需求家庭的就近入托需求。
“老小旧远”,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上海为破“入托难”“入托贵”的难题,在全国率先探索“政府主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模式,已基本形成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市教委托幼处处长孙鸿说,0到3岁尤其是2岁以前的幼儿有其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家庭是更适合的照护场所,“但是,双职工、祖辈带娃等现实问题确实也给婴幼儿的家庭带来照护压力”。因此,上个月上海率先在静安区试点社区嵌入式宝宝屋后,普陀、浦东、奉贤等多个区也先后因地制宜开办出多种样态的宝宝屋,为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喘息式”的临时托育服务。
《条例》也明确将宝宝屋这样的社区托育服务纳入其中,特别强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辖区内人口结构、托育服务需求以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配置情况,建设社区托育点提供临时照护服务。”
据透露,明年,上海除了会开设更多的公办幼儿园托班,2025年达到千人托位不少于4.5个外,还将全面建设社区托育点,让宝宝屋的街镇覆盖率将达100%。此外,市教委正在推进完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站点的布局,加强科学育儿指导资源和指导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