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超
11月21日凌晨,“长江口二号”古船被打捞出水的消息,一下子吸引了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因为这艘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新的里程碑式发现,是国内甚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极其丰富的古代木质船,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沙船研究的空白;古船中的文物,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造船史、航行史、陶瓷史、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颇具意义。
这艘古船,于7年前考古专家在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探测时,在横沙岛东北部浅滩处发现,经考证属于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距今有150年左右的历史,确切的沉没时间及沉没原委有待专家研判。
因为古船沉没于横沙水域,古船与横沙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横沙岛地处万里长江最东端,由长江上游滚滚而下的泥沙冲积而成。据《上海通志》记载,横沙岛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露出水面,在光绪年间发育成为大沙洲,这样算来横沙历史有180年左右,早于古船沉没时间二三十年。
横沙岛刚形成时,其地理位置于现位置向南一二十公里,也就是当下利用长江口疏浚土吹填成陆所形成的“新横沙”的位置。“沙洲”时期的横沙岛一度被无序开发,自1886年划归江苏南菁书院“地产”后得到有效管理,特别是江苏南通实业家张謇担任“南菁”校董会主席后,他通过南菁沙务局,招募了大量海门、启东人等迁往横沙岛挑泥筑岸,围圩垦田,使寂静的海岛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因为横沙岛是由长江上游泥沙冲积而成,易受长江入海水流走向的影响。十九世纪后半叶,长江入海水流主要走南支水道,造成横沙岛南部坍塌北部滩涂淤涨的状况,而且南部坍塌速度之快超越人们想象。当年的管理者虽也采取了一定的保岛措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管理水准和资金筹措等众多因素,根本无法阻挡长江入海水流的汹涌和南部地块快速地坍塌。尤其是1905年夏季的超强台风夹裹着大海潮、大暴雨(横沙人称大潮没),彻底摧毁了横沙四周所有圩堤,整个海岛变成了汪洋大海,万余居民丧生半数以上,笔者的太外公和他的很多亲戚在“大潮没”中殒命。
雪上加霜的是“大潮没”后加速了南部地块的坍塌,截至1949年横沙岛解放时,当年的横沙岛向北漂流移动了一二十公里,所以现在横沙岛的位置,已不是当初横沙岛形成时的位置了。
1949年6月横沙岛迎来了解放,人民政府在第一时间开展大规模的海塘护岸工程,70多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筑起的环岛海塘犹如铜墙铁壁,能阻挡“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大水流、大海潮,从此海岛南部地块不再坍塌,北部滩涂不再淤涨,海岛也就不再继续北漂了,百姓形象地说曾经的“漂流岛”成了固定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横沙岛开展的修岸护塘,为的是保护海岛不再漂流,保护海岛居民安居乐业,不再为海潮侵袭、海岸坍塌担惊受怕。但“无巧不成书”的是,浩大的修岸护塘工程也在不经意间保护了这艘古船。
古船离横沙岛本土近在咫尺,如果海岛南部坍塌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北部滩涂淤涨无限延伸的话,说不定在某个时间段里,淤涨的滩涂挺进到古船所在区域,能将古船附近水域演变成陆地。因为古船本来在河床底下,再覆盖上大量淤涨的泥沙,发现会有难度。
资料显示,千百年来沉没于长江口水域的古船不在少数,限于技术条件等因素,被发现的有价值的古船并不多。人民政府出于海岛人民安全的考虑,兴修了海塘工程,使海岛不再向北漂流,也就没有波及古船存在的水域,为我们今天能发现、打捞起古船埋下了伏笔。所以眼下这艘古船的重见天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古船之幸、时代之幸、中国及世界考古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