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加强储备提高药品保障能力 提信心稳预期,实现发展目标
第5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3-01-16

提信心稳预期,实现发展目标

龚正市长在市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作答中外媒体:上海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昨天下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闭幕会后,新当选的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回答媒体提问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新民晚报记者提问 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讯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昨天闭幕,市政府记者招待会在世博中心举行。上海市市长龚正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以下为问答实录。

龚正:今年的“两会”开得很成功,是一次鼓舞人心、团结奋进、凝心聚力的大会。会议期间广大媒体朋友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报道,为“两会”的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大家辛苦了,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闭幕会上,我代表新一届的市政府领导班子做了表态发言,刚刚我们领导班子的成员和记者朋友们也都见了面,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浦东引领区综合改革试点很受关注,能否介绍一下现在进展如何?能否剧透一下接下来有什么“大招”?怎么把浦东这张“王牌”打得更出彩?

龚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去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全市两个百分点左右,占比提高到36%以上,全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充分彰显。

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下一步浦东引领区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们也正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出台。该试点将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产业创新等领域,赋予上海、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我们将对国家授权事项形成“一项一方案”,打好组合拳、实现新突破。

一是深入推进首创性改革。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配合制定实施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更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二是深入推进引领性开放。坚持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争取在服务业开放、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三是深入推进集成化创新。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率先实施更加便利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加快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

用10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

新华社记者:去年,上海解决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这一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后,又提出在两届政府任期内完成“两旧一村”改造。为什么会设立这样一个挑战很大的目标?今年的任务主要是什么?

龚正:这几年上海提速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去年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圆满句号。中心城区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以后,上海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少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的旧住房以及“城中村”,这些区域居住条件比较差,配套设施也比较落后,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居住其中的市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市委市政府提出再提速、再加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用两届政府,也就是10年时间完成这一改造任务,具体来说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第二步,到2027年,也就是本届政府结束的时候要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第三步,再用五年时间,到2032年也就是下届政府结束的时候,全面完成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城中村”的改造项目。

今年“两旧一村”改造的主要目标,一是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二是完成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三是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将采取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企合作的方式,同时更好地发挥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的统筹平台作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吸引外资

新加坡联合早报: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上海去年实际利用外资仍创新高,请问,上海持续成为全球外资最具吸引力投资目的地的“密码”是什么?新的一年,上海会出台哪些新举措吸引外商投资?

龚正:去年上海实到外资继续创新高,达到235亿美元,已经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其中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这也充分说明上海仍然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仍然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如果上海吸引外资有“密码”,除了广大市场的吸引力以外,这“三化”就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是市场化,我们遵循市场规律,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是法治化,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外资法,出台了全国首部外商投资地方性法规,实施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保护。

三是国际化,我们率先实施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还陆续出台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贸易制度体系。

在临港加大差异化制度创新探索

东方卫视·看看新闻记者: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实现了“三年大变样”。在新的一年,临港新片区如何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持续发挥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作用?

龚正: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挂牌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以总书记要求的“五个重要”为统领,全面落实总体方案,累计已经出台各类政策283项,形成了全国首创案例36个,签约项目1380个,涉及总投资774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下转第5版)

(上接第4版)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两个重点,持续深化“五自由一便利”,重点要做到“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大差异化的制度创新探索力度。

二是着力构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要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打造“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增强全球服务功能。大力培育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促进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发展,放大沿海捎带、保税油气加注等重大航运政策的创新效应。

研究制定新政策提振市场信心

澎湃新闻记者:去年,上海出台多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效果很好。请问下一步上海将有哪些新的政策举措,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对于中小微企业,是否有专门的支持政策?

龚正:去年3月份以来,我们先后出台实施了三轮稳增长、助企纾困的相关政策,全年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企业已经从政策中直接受益。

上海正在进一步研究制定新一轮政策举措。新的政策举措将继续加大全面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力度,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政策制定中,我们将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政策普惠。要抢抓经济恢复窗口期,在金融、土地、人才、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上下更大功夫,助力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行业尽快地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

二是更加注重迭代升级。延续前三轮政策中的部分减税降费、社保费缓缴等措施,要复制推广援企稳岗、财税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做法,还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围绕增强市场主体发展后劲,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的商业活动,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体育、会展、住宿、消费等行业发展。

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入关键跃升期,请问进展如何,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哪些支撑?未来如何服务好创新企业,让上海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龚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任务。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核心功能全面升级,急国家所需,尽上海所能,全力服务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预计达到4.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又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问世,比如,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航母“福建号”、梦天实验舱等,这些都凝聚着大量上海科技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上海一直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去年我们落实相关财税政策,所涉及的资金规模就超过了920亿元,有近5万家企业受益。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全过程创新”理念,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重点,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重点有三个“更加注重强化”:

一是更加注重强化协同创新,支持各类科研主体、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全链条。

二是更加注重强化平台服务,推动大企业联合孵化基地、科技头部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孵化+投资”模式。

三是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进一步集聚。

全力构筑上海人才战略优势

文汇报记者:党的二十大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上海怎样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国际比较优势?

龚正: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人才高峰工程等一批引才聚才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有三个指标很亮眼:在沪持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超过了1.1万人,全市累计核发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超过了37万份,直接落户引进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也超过了27万人,这三个指标在全国都排第一。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党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也是上海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全力构筑人才战略优势,工作当中要着重把握好“三个坚持、三个更”。

首先是坚持人才与教育、科技“三位一体”推进,推动“四支队伍”更加壮大。要强化各类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打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道,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和国际队,这四支队伍“四轮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其次是坚持“破”“立”并举,推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尤其是要聚焦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四唯”问题。

三是坚持精细化和多元化相结合,推动人才服务保障更加有力。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细致地做好出入境、停居留、子女教育、医疗等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三个持续”加速长三角一体化

经济日报记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揭牌三年来,在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方面,最大亮点是什么?下一步的发力点在哪里?

龚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三年多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制度+项目”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的新路。

今年是示范区建设加速加力之年。我们将与各级各方紧密配合,共同下好国家战略的先手棋。主要是“三个持续”:一是持续抓好制度成果的深化拓展,抓制度创新重点突破、难点攻坚,抓制度创新成果落地生效、复制推广。二是持续提升项目建设显示度,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力度,力争早出形象、早出功能。三是持续增强示范区治理机制执行力,要进一步健全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引导开发者联盟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示范区发展赋能。

初步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

凤凰卫视记者:上个月,在上海设计制造的国产大飞机C919已交付东航,即将投入运营。请问下一步上海如何围绕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以及未来产业发展布局“新赛道”?

龚正: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初步构建起“3+6”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批标志性的产业链基本形成。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做到三个大力推动: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关键是强化技术主导,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产业,鼓励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高耗能企业实现绿色化技术改造。二是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是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和技术堵点,引领业态模式创新,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大力推动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我们已经着眼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出台实施了一批行动方案,还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这五大方向进行前瞻布局,布局了16个领域的未来产业。我们将全力抓好梯次培育、接续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努力掌握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东方网记者: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能否介绍一下上海目前的就业情况,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上海今年会推出什么新的政策举措,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龚正: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去年,我们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有力维护了就业大局稳定。今年,我们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我们着重抓好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落细各项助企纾困措施,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切实稳定就业存量。二是强化创业倍增效应。完善创业融资担保、场地支持、开办便利等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三是强化重点群体帮扶,首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见习等措施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同时,要精准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四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劳动力长技能、好就业。

减污降碳扩绿推进生态优先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这些年很多市民都感到上海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上海在城市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战略方面,有哪些成效,在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方面,还有什么举措?

龚正: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将全面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有三条:一是减污,重点是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二是降碳,重点是建设深远海的海上风电示范、外电入沪、绿色清洁能源等重大项目,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推进碳普惠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是扩绿,持续推进黄浦江、苏州河、环城生态公园带“一江一河一带”建设,持续着力打造公园城市,今年新建公园120座。到2025年,上海要实现形成千座公园的目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