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中国节”是卢湾一中心小学每年的保留节目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在浦东南路摆煎饼果子摊的周师傅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受到邀请,把摊头摆进上海市中心的名校。今天一大早,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一(4)班教室里,周师傅的蛋饼在黑板前冒着热气,映衬着孩子们兴奋的小脸。用他的话说,今天上午不挣钱,图的就是娃儿们开心!嘴里的美食还没嚼完,只听操场上传来“嘭”一声巨响,孩子们忙不迭地涌向新出炉的爆米花。
这是一份迟到的快乐——每年年底,“中国人过中国年”游园会是卢湾一中心小学坚持十几年的传统,也是孩子们最盼望的年度盛事。但是,受到疫情影响,2022年底的活动不得不暂时取消。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开学第二周,以“中华美食齿颊香”为主题的中国年活动热闹开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用朴素的快乐,填满了卢一校园。
“二四二四,最有意思;二四二四,没有卷子!”二(4)班传来嘹亮的宣言,喊出了今天全校孩子们的心声。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装扮下,各个教室里分别变成各地美食馆、八大菜系馆、节气美食馆、老字号馆、小吃馆等,欢迎孩子们敞开小肚皮一饱口福,也品尝食物背后的文化意蕴。“成都馆”里,可以一边品着工夫茶,一边学基础的川剧招式;“苏菜馆”里,比橘红糕更软糯的是台上的评弹表演;去“西安馆”搓一碗“莜面鱼鱼”的小姑娘们,还能画个美美的“大唐仕女美妆”再继续游园。“可以去五(7)班装零食!”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吸引各班孩子争相打卡。只见“作业递交区”前,作业本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五颜六色的好吃的。一旁,爸爸妈妈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久违的童年游戏,每个人都成了小孩子。
而在校长吴蓉瑾看来,除了齿颊留香,美食的意义还在于让孩子们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为了迎接这场“开年大戏”,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特别的寒假作业——学烧一道中华菜肴,并通过视频分享给大家。
四(7)班的薛皓泽平日里是个不声不响的男孩,给弟弟烧的一道“蒜蓉大虾”,让他一下成了全校有名的“中华小当家”。开背、抽虾线、爆香蒜蓉……视频里的他手法娴熟。薛皓泽告诉记者,开学第一天,几个小伙伴还带着自己的“看家菜”来到学校“云厨房”,给保安叔叔们献上了一桌大餐。油焖笋、菠萝咕咾肉、酒香草头、红烧排骨……每个都是真功夫。“去年上网课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没起床,我就自己起来做早餐,给他们也做好了。会烧饭,很开心的!”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