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收视指南 “何以中国”将添三星堆古蜀文明特展 新帅下重手 球员叫过瘾 高品质公共艺术正走近市民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3-03-03
一百个“社会大美育”课堂 五千场艺术普及活动

高品质公共艺术正走近市民

上图东馆阅读广场座无虚席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读者查阅名人谱萃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孩子体验上图东馆“古人书房”的书法屏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现在,市民可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感受到数字科技与红色文化的相得益彰,可以下了班走进市群艺馆的“市民艺术夜校”里,也可以在奉贤享受到“365天永不落幕的公共文化服务”……记者从昨天举行的2023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获悉,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上海在公共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还将推出更多的项目用优质文化服务市民。

成果丰硕

更新更多更潮

这些年来,上海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市民可以选择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在浦东新区,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五年间公共文化的变化。五年前,浦东文化空间布局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陆家嘴和前滩-世博地区,反映浦东改革开放历程的浦东原创剧目、影视屈指可数,五年前,浦东远郊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空壳”、队伍“空巢”、投入“空放”等现象较为普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有效到达“最后一公里”……如今,遍布浦江沿岸、穿插在各版块各区域的20多处文化新地标鳞次栉比,《浦东交响》《大江大河》《浦东史诗》等一大批原创作品相继上演,“一带一路”电影周、泰特美术馆藏品展、意大利国宝级文物展等品牌活动一个接一个。

到了奉贤,人们能感受到公共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里的纵深。这里唱响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群文四季歌”——“春季宣传大篷车”“相约滨海之夏”“滨海秋韵”“冬日文化大拜年”等活动。此外,奉贤不断推动文化微空间向园区、商场、街区、楼宇、公园、景区等空间延伸,让新城市民有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同时,结合“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和“社会大美育计划”,打造“24小时艺术社区”,通过联动餐饮、文创、休闲等业态,打造覆盖各年龄层、多业态融合的全景式艺术生活空间。

上海的公共文化建设始终站在技术的潮头。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党的诞生地也在抢占数字赛道,以智慧博物馆建设、文物藏品数字化、一大元宇宙建设为着眼,让人工智能赋能红色场馆。今后,纪念馆还将进一步挖掘文物价值和内涵,与不断更新迭代的科技手段有效融合,全面启动“数字一大”的重大战略任务。

未来精彩

可观可感可触

未来,上海要全力推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让文化自信自强在上海充分展现出可观可感可触的现实图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迅速更新,互联网发展不断迭代,元宇宙等概念被引入图书馆,催化图书馆3.0时代的到来。未来,上海图书馆将利用区块链、元宇宙、数字孪生、NFT(非同质化通证)等技术,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步伐,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延展阅读场景,支撑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和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助推全民阅读无处不在,助力优秀文化触手可及。

一批重大地标演艺设施将先后投入运营,助力亚洲演艺之都在黄浦江畔崛起。年内竣工的上海大歌剧院将成为世界级城市文化地标,未来环世博演艺聚集区展演空间体量将突破6万座席,接近国外老牌演艺集聚区。

2023年,“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也已经被列为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首批推出的7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囊括了沪上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剧场、剧团、公共图书馆、非遗场馆等专业文化艺术场馆和机构,有主题、成系列,面向市民提供免费或公益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曾经引发白领热捧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市民艺术夜校”,今年将进一步提级扩容,在市民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中,进一步拓展设立分校和教学点,并在原有入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提高班以及针对外籍人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同时,“社会大美育·市民美育日课”也已在“乐游上海”“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线,为市民提供更多学习欣赏艺术的机会。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