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秋风仕女(中国画) 幸福的旅途 “奔百”的母亲 心中若有桃花源 “80后”再出发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3-04-03

“80后”再出发

□恽甫铭

老战友张兰仪从南京寄来了《艺无止境》的榜书作品集。书沉甸甸的,印刷精美,是他献给自己八十大寿的礼物——在南京图书馆举办江苏省第一个榜书作品展。人们纷纷称赞这位“80后”老翁笔墨功力非同寻常。

50年前,我与张兰仪有一段共同的军旅生涯。我羡慕,他有写得一手好字的老中医父亲。听他说,6岁起,父亲就手把手教他写毛笔字了,点撇横竖,严格要求。上小学时,他写的大字老师都给打红圈。8岁开始,就为左邻右舍写春联,是颇有名气的小书法家了。我们部队的首长,特别安排他到宣传部门工作,大凡重要会标和大幅标语,他都包揽了。

在书法道路上,张兰仪选择了榜书,榜书也成就了张兰仪。热爱新闻、摄影、书法、旅游的他,1985年5月转业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广阔的社会舞台,开阔了他的胸襟和视野,前辈先贤和当今名流的榜书作品,给了他饱学的机会。论书法,张兰仪楷、行、隶、魏皆能,数十年来,认真临摹研读过汉隶、“二王”、孙过庭、王铎、柳公权、吴昌硕等大家的书法作品,但是,他对榜书情有独钟,也许,与他的军旅生涯有关。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豪情满怀,他们的题词碑刻遍及名山大川。这些碑刻或立于堂前,或竖于山腰,气势不凡。张兰仪喜欢旅游,荟萃历代名家手迹的碑林、“榜书之宗”“大字之祖”的天然历史艺术博物馆,让他流连忘返;秦始皇兵马俑、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片,给他无尽遐想;绵延万里的北国长城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张兰仪觉得唯有书写榜书大字,才能抒发情怀,使胸中的浩然之气迸发出来。

榜书“自古至难”(康有为语),难在何处?榜书结体巨大、苍劲有力、大气磅礴,是技法、魄力、体力的综合体现。凡作榜书,或坐或立,临案伏身,运腕而作,尤其书写四尺以上的大字,须将宣纸铺于地面之上,悬身面地而书。一张宣纸,写一两个字,稍有不慎,就会失败。因此许多书法家视榜书为畏途,不敢涉足。为了掌握书写榜书的“执笔”“运管”“立身”等要领,张兰仪手持巨笔,伏身面地,艰苦练习。经过数十年的潜心钻研,练就了一套榜书步法。看他挥笔疾书,就像欣赏艺术表演:右手将笔饱蘸浓墨,左手托着一沓吸水纸,紧贴右手略一构思,看准方位,便将笔墨按下去。顿时,宣纸上留下了墨色飞动的一笔。随着笔画的舞动,双腕左腾右挪,边写边退,不一时,一幅气韵生动、墨迹淋漓的榜书作品便完成了。

军人的阳刚,文人的超然,张兰仪笔下大字尽显翰墨波澜,正大气象与雄强沉稳相映成趣。一些书法名家称赞他的榜书“章法美”“结构美”“用笔美”“笔力雄健,纵横自如,沉着痛快”“颇有大将风度”。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和省市展出,2008年入展“中华杯”全国新北京新奥运书法展,荣获银奖,还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家”称号。文化部、奥委会等单位和个人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张兰仪没有被鲜花和掌声陶醉。他认为:传统必将在发展中延续,经典必将在发展中光大。榜书“是当代书法走向‘展厅文化’时代的需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榜书的用途越来越广,它将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涌现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昂扬向上的榜书作品。”好啊,“80后”的张兰仪再出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