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瑞
2011年1月我退休时,也是90岁母亲伴随新时代“奔百”的开始,我特意养了一盆长寿树,祝愿母亲长命百岁。但光有美好愿望不够,实际行动最重要,我是长子,责无旁贷。
老家动迁搬到了彭浦,母亲喜欢来我家住上半年。小房间让给母亲住,我睡地铺既方便也习惯。母亲说要去睡沙发被我劝阻。因为家里的地板是非洲檀木做的,比当兵时野营睡泥地、上面铺稻草好多啦,母亲只好睡床上了。
助力母亲“奔百”,开心是最好的“长寿药”。刚上市的刀鱼很贵,我买来烧给母亲尝鲜。红宝石的提拉米苏、凯司令的牛利等母亲爱吃,买来放在家中冷藏柜想吃方便。母亲每天起床要花10分钟梳头,她舍不得丢掉断“牙”的塑料梳子,我买了一把绿檀木野猪毛梳子给她用。退休的我应邀去苏州某丝织厂讲课,该厂的产品陈列室出售真丝内衣,买了一套带回来,母亲穿上柔滑的内衣很高兴。几个弟妹和弟媳、阿舅,一年四季也非常关心母亲不断送温暖。母亲曾对我说,过去家里穷,炒货店4分钱一只蛋糕买给你们吃要分两半。现在子女对我这么好,谢谢啦!我说这是什么话,关心自己母亲用得着谢?天经地义啊!
“奔百”并非一帆风顺。母亲92岁时,缠着我要去住福利院,因为小辈照顾得越好,她越觉得添了麻烦。后来母亲住进了离家较近的石泉街道福利院。我隔三差五骑车去看她,放在车兜里的小狗东东一下地,直奔老母的房间,摇着尾巴去亲热。有一天早上,母亲起床站着穿裤子,腿一软跌倒在地,大腿股骨颈断了,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经医院抢救捡回一命。出院后转入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养老。该院硬件设施好,护理人员的服务更好,全市第一个护理员工匠出自该院。但再好的护理员也代替不了亲情。我每周从普陀去宝山的福利院看望母亲,风雨无阻。上车前买一只提拉米苏,一进母亲卧室,先用热水给她洗把脸,然后喂她吃甜点,再用轮椅将母亲推到楼下花园晒太阳、看锦鲤,老母给鱼喂食特别开心,鱼食我随身带着呢。
那年我做微创手术,怕母亲担心,骗她说去国外旅游。出院后,朋友送的野山参被说成是从韩国买来的,切片熬汤给母亲喝。知道母亲不喜欢独享好东西,我喝色泽差不多的黄芪汤,因为玻璃瓶相同,她看不出来。见我也喝了“野山参”汤,母亲说我是“奔七”的人,该吃点补品了。
母亲“奔百”的10年里,有6年卧床。但生活质量不降,心情愉快。护理员小朱和小曲付出很多,母亲一直未生褥疮可见她们辛劳。一天深夜我接到福利院的电话,知道大事不好。这是母亲百岁生日后的第三个月,虽然悲哀却也有一丝欣慰掠过心头。
呵护父母“奔百”的人,不止我一个。今天的上海有3689个百岁寿星,上海已是国内长寿之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