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画笔描摹烈士像 跨越时空再“相见” 一个警号,细说父子警察故事
第4版:上海新闻 2023-04-03

画笔描摹烈士像 跨越时空再“相见”

松江烈士陵园携手高校开展清明主题活动

家属和志愿者一起安放烈士画像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松江烈士陵园有172块烈士墓碑,其中只有71块有烈士遗像或画像。2021年清明节前夕,松江居民蔡德奎亲手将父亲蔡财根烈士的画像,安放在陵园烈士墓碑上,这幅画像是“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项目的首个作品。两年来,松江烈士陵园已有6位烈士有了画像,5位烈士的画像正在绘制中。

今天上午,松江烈士陵园携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跨越时空的“相见”——“画笔下的红色传承”清明主题活动,回顾展示项目开展两年来取得的成果,为已画好的5位烈士画像举办了集体安放仪式。

一项合作

“这里长眠着80位抗美援朝烈士和其他各个时期的烈士。他们牺牲时年龄多在二三十岁,大部分都没有留下照片、画像。”松江烈士陵园主任卫琳告诉记者,“烈士家属都希望能在亲人墓碑上补上照片或画像。近年,我们也曾尝试为烈士画像。但现有素材中,很多只有直系亲属提供的老照片,需要根据口述资料复原。而亲眼见过烈士的人大多不在或已上了年纪,记忆难免模糊,画像难度较大。”

2020年6月,松江烈士陵园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项目,希望通过画笔,还原烈士形象,传承红色文化。当年11月,松江烈士陵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老照片临摹、电脑模拟合成等多种方式,还原烈士形象,再根据烈士家属、战友的建议修改完善,直到获得家属认可。

2021年1月26日,项目组成员来到松江烈士陵园,一起参观并聆听了烈士的英勇事迹。经过前期排摸,得知有十多位烈士家庭有画像的愿望。陵园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按画像难易程度排序,蔡财根被排在了第一个。

一幅画像

1951年,22岁的蔡财根,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10月,蔡财根告别生产不久的妻子和出生还不到6天的儿子蔡德奎,奔赴朝鲜战场。

这一走,蔡财根再也没能回到妻儿的身边。1953年6月,蔡财根在上甘岭275高地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为了纪念蔡财根,他的家人后来专门请画师根据他生前在部队照的一张半身照画了一幅画像,不过样子与蔡财根本人相差较大,半身照后来也遗失了。

2021年,大学生志愿者拿着这幅表面破损严重的画像,找到曾经是蔡财根挚友的郑梦生,向他询问画像与蔡财根本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那时已89岁的郑梦生,是当时唯一在世的见过蔡财根的人,他端详后说,画像和蔡财根本人有六分相似。

根据郑梦生的描述,参考原来的画像,志愿者历经3个多月,画出了两张素描初稿,征求郑梦生等人的意见,经反复考证,三易其稿,最终定稿。在烈士墓碑上安放好父亲的画像后,蔡德奎表示:“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终于了结了。”

一个念想

紧接着,黄瑞高、钱阿仟、沈辛之、沈麟章和夏木金烈士的画像相继完成,有的是通过老照片临摹的方式还原的,有的是通过电脑合成的方式还原的,有的是采用了“电脑合成+画像临摹”的方式实现的,每张画像都几经修改,力争达到逼真的效果。

“同学们用画笔去一笔一笔描摹出烈士的长相、神情,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卫琳说,烈士家属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能有几分相似就满足了,他们更希望能有这样一张画像,留个念想。

在今天上午的活动中,与会人员瞻仰墓区、敬献鲜花,项目组向烈士家属呈现了画像从起稿到黑白到彩色的过程,并向他们赠送了彩色画像。

松江烈士陵园将英雄的故事搬上课堂,现场为烈士家属讲述微党课“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纪念最可爱的人”;项目组学生将烈士故事搬上舞台,现场为烈士家属展示了话剧雏形。项目组表示,只要烈士家属有要求,他们就将一张一张地把烈士画像一直画下去。本报记者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