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云)最近,由杨浦区江浦路街道成立的全市首个困难家庭支持中心新添第20个项目,将携手区内企业成立的杨浦良友爱心专项基金开展“雏鹰计划”,对社区困难家庭学生开展助学援助及未成年人心理帮扶。
江浦路街道约有各类困难对象4000余人,不同对象需求不同,按照自主研发的“困境家庭个案服务系统”,可分为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层分级管理,但同时也有共性,即普遍面临家庭困难的系统性问题。为此,自2019年底起,街道以项目化服务为切入点,从提供医疗资金紧急垫付、临时救助借款和共享周边爱心商户提供免费食品的“方舟计划”“食物银行”开始,逐渐发展到现在集助医、助学、助困、助就业、助老为一体的慈善力量帮扶困难家庭支持中心。
成立四年来,这个首创以解决困难家庭系统性症结为初衷的支持中心已服务近10万人次,面向不同对象的“食物银行”“方舟计划”“展翅计划”等,不仅形成“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与家庭支持中心双轮驱动的“社会救助+慈善帮困”新模式,更让“随手公益”在社区蔚然成风。
有别于过去的慈善帮困、就业指导,中心的项目化运作更精准,细致到考虑到困难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因为缺乏置装资金,无法走好求职的第一步,因此,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这些即将走入社会、为家庭带来希望的年轻人提供购买求职职业装的第一笔资金。几年来,“展翅计划”已帮助8名困难家庭大学生成功就业。
又如,“食物银行”也深受周边居民喜爱,通过引入绿洲食物银行进行合作,经过几年积淀,共引入银行“储户”15家,包括周边地区的环球超市、宝地的盒马、奥乐齐、大润发、沃尔玛等超市,累计提供9万余份免费食物,疫情期间,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困难人群解决生活物资提供保障。
除了帮扶方式更加精准,“点对点”的救助对象个案管理系统也使得“大水漫灌”变为“精准对接”。例如,前期救助顾问在入户探访胡女士母子俩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霉味,又看到屋内堆满杂物,因患尿毒症多年需要透析的胡女士面色晦暗。胡女士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原靠其父亲的退休工资勉强度日,在父亲去世后,低保成为唯一的经济来源。孩子是胡女士家庭未来的希望,但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不利于孩子成长。
为此,中心在定期走访、提供帮扶的同时,又联系到仁人家园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室内改造服务,并在改造期间联系遐福养老院无偿提供两个月暂住服务。之后,救助顾问继续通过定期走访等形式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胡女士儿子,提供学习辅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这个家庭筑起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