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军在指导学员约翰制作青团 记者 王凯 摄
来自俄罗斯的伊莲娜与老师仲军合影
最快8秒内即被抢光名额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昨晚开学,全市123个教学点开出278门课程,招收学员6507人。上海市群众艺术馆103教室里,首次为外籍人士开设了江南点心课。案板前端坐的学生来自英国、俄罗斯、巴西、日本等多个国家,首批外籍学员的加入,让社会大美育添了一抹国际化色彩。
“把美食玩成艺术”
身着特别定制的白色厨师服,上面绣着“中国”和“Chinese cuisine(中华美食)”的字样,担任本次课程的老师仲军曾是锦江饭店和万豪酒店的主厨,也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工作过,拥有丰富的中餐推广经验。仲军给首批外籍学员上的第一堂课是学习制作青团,接下来的11堂课,每一次都会教一样新的点心。
没有传统的讲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摆满食材和蒸笼的条案。仲军提前烹制了五种色彩鲜艳的江南点心,和一旁的翻译助教一同向大家用中英双语介绍:“这里有江南船点——南瓜球和玉米笋,烘烤的酥饼、上海人爱吃的条头糕还有清明时节的时令点心青团。”看到和南瓜、玉米高度相似的糕点,外籍学员们都连连感慨不可思议,来自俄罗斯的伊莲娜赞叹道:“老师是一位‘雕塑家’!他把美食玩成了艺术!”
“传统的青团是用猪油制作,这次换成了黄油”,针对外籍学员,仲军在制作上进行了一些改变,但口味上也有坚持,他准备的是传统的红豆沙和奶黄馅料。每一步制作,他都穿梭在各张案板前,看到面团干了,他会补充倒一点青苗汁,如果面团不成型,他又马上拿来澄面供学员揉进去。看到一位学员面团水加多了,仲军说“太烂了,我们要做到三光——盆光、手光、皮光”。
“食物可以讲故事”
不过半小时工夫,所有人的青团都制作完毕,一笼笼排队上锅蒸了起来。伊莲娜还为自己的青团点缀了核桃仁和葡萄干,丰富口感。看到这个清明时令的中式点心,伊莲娜想起了自己7年前来到中国时正是烟花三月,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假期便是清明节,她选择了去苏州游览园林。伊莲娜表示:“任何文化都有很多面,饮食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食物可以讲述故事,也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所以我希望通过学习烹饪去了解中国文化、上海文化。”
曾在大学工作的伊莲娜常常在暑期带着学生周游中国,中国食物的多样性和国际化让她感受颇深。在新疆,她可以吃到中亚的食物,她的妈妈是哈萨克斯坦人,所以在新疆尝到了妈妈的味道;在西双版纳,因为接壤缅甸等国家,她品尝到了浓郁的东南亚风情;到了北方的内蒙古,乳制品的盛行让她觉得和自己的国家俄罗斯非常相似。伊莲娜说起美食滔滔不绝:“中国各个省份、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美食,甚至不同季节吃的食物也不同,中国美食背后的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下次报名沪语课”
来自巴西的马修夫妇一同来参加课程,点心制作对他们而言更是一次家庭活动。马修坦言在家几乎都是妻子做饭,学习点心制作好像为他们打开了中式美食的大门,“回去之后我会和妻子一起制作青团给孩子们吃。”同样蒸好了六枚青团的英国学员约翰,细心地拿起打包盒装好,打算带回去和妻子以及两个儿子分享。约翰的妻子是中国人,他说,自己是在妻子的推荐下前来报名的,这次餐桌上可以用中式点心代替炸薯条了。
在上海一家日企上班的當山绘梨奈来自日本冲绳县,在家乡她遇见了很多友善的中国游客,于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中文,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间隙,她在社交软件小红书上看到网友关于市民艺术夜校的推荐,感到非常有意思,便立马打电话咨询。热情的群艺馆工作人员告诉她,春季班刚好开出了专门针对外籍人士的江南点心课,于是她便在微信中提出了课程申请。青团的模样让她想起了日本的甜点大福,到上海半年的她已经会说简单的上海话,听说市民艺术夜校还有沪语课程,她惊喜地说:“下一次我想报名沪语课!”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