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文(左)与盛小云在演出中
国家大剧院演出现场
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95后、00后的青年评弹新秀上演的《金陵十二钗》座无虚席;在国家大剧院,名家响档联袂的折子专场反响热烈,让北京观众萌生到上海旅游亲身感受吴侬软语的念头;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铿锵有力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让人看到上海评弹团的推陈出新。过去一周,上海评弹团赴京连续带来五场演出,北京演出周不仅传为南北曲艺交流的佳话,更让观众看到江南评弹的多面美。
朝气活力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演出策划负责人南昊说,2021年首次将评弹引进国家大剧院,便尝到了甜头,这次又推出了两台全新评弹专场,让他看到了上海评弹团的朝气与活力,“一方面各个流派的艺术家都着重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特别尊重艺术规律,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评弹团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不竭动力”。
连年来到北京演出,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发现观众的构成在变化。原先北京的评弹观众以江南地区长居在北京的老听客为主,这次在北大演出,台下90%都是青年学生,2小时10分钟的《金陵十二钗》,大家从头看到尾,谢幕的掌声特别热烈。几场演出中迎来更多的是没有接触过评弹艺术的观众,比如带着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父母,比如退休后打开艺术大门的老年新观众。评弹名家陆锦花说:“我们往台上一坐,观众就已经给我们加好滤镜了,好像我们是从烟雨蒙蒙中走来,弹唱一起,印象中的江南来了。”
南北交流
“这几年从各个媒介都能看到上海评弹团的身影,尤其多次来到京津冀演出,积极地推动促进南北曲艺的交流,特别难得。”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名家李伟建说。其实,不少曲艺界前辈都是南北曲艺交流的践行者,比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单弦表演艺术家赵玉明、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评弹表演艺术家赵开生……李伟建就曾听过马增蕙演唱普通话版本的弹词开篇《战长沙》,也曾聆听赵开生谈曾向侯宝林取经,“只有走出去,开阔眼界,才会博采众长。”
走进剧场观看《战·无硝烟》前,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蒋慧明已经期盼了很久,提前在网络上看了片段,让她惊喜的是,现场又有了很多新的调整,有别于传统评弹,又特别有海派特色。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回应:“其实我们对于创新的态度是非常审慎的,始终确保在评弹的一亩三分地里创新。”
这样守正创新的理念也得到了北京曲艺界同仁及专家的肯定,尤其是《战·无硝烟》这样的作品,演员们既可以拿着琵琶、弹着三弦神采飞扬,也可以站起身来、在角色里跳进跳出,无论是北方曲艺的应用还是南方方言的杂糅,都相当地道。“非常出色,难怪《战·无硝烟》能获得‘牡丹奖’”,散场后的夜色里,资深听客竖起了大拇指。
本报记者 赵玥